[文章] 「大武森雞」闖出里山新經濟

看板Agriculture (農業議題)作者 (倫家4女森)時間8年前 (2017/04/21 13:2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兼顧森林養護和糧食安全 「大武森雞」闖出里山新經濟 建立於 2017/04/21 上稿編輯: CLiao 本報2017年4月21日 屏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 八八風災帶給屏東縣霧台鄉嚴峻的教訓,也讓大武部落族人從風災中學習調適之道。直到 前幾年,每逢西南氣流來訪,部落就頻拉警報隨時預備撤離,這讓族人漸漸意識到,若不 想離開原鄉,就得就想辦法讓部落成為穀倉。這兩年,部落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守住區域 性糧食安全,無論小米、蔬果、雞肉都不虞匱乏;部落有信心,就算西南氣流再來,好好 住上一個月沒問題! 部落也依靠里山資本發展新經濟,像是種植山當歸、重回多種小米品系,也發展出林下養 雞技術,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協會與屏科大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團隊合作的雞場,不須砍樹 ,並以「大武森雞」品牌,在市場掙出一席地位。 http://imgur.com/PmQxDEi.jpg
大武森雞機場一景。攝影:廖靜蕙 因應氣候變遷 以生態系服務架構糧食安全 大武森雞的雞場為原住民保留地農牧用地,150隻雞在約80坪的土地上活動,夜晚還可回 到雞舍遮風避雨。由於空間大,活動量也大,每隻雞顯得體態昂揚,叫聲嘹亮有生氣。這 裡的雞很會飛,飛到周遭的構樹上也不稀奇。 雞場除了原本的林木,特地種了幾棵木瓜。地上放置著木堆、木屑,幾隻雞四處走動,時 而低頭啄食,不知何時木堆底下躲進幾隻雞,正在尋覓雞母蟲。木材的堆疊就是為了增加 甲蟲和雞母蟲棲息的空間。 http://imgur.com/hyT5ucR.jpg
為了吃雞母蟲,紅羽土雞努力耙土。攝影:廖靜蕙 雞場負責人顏明德解釋,木瓜除了可以當生態旅遊飯後水果,自然落地後,蒼蠅附著其上 會生蛆,形成雞群天然的蛋白質來源;有風的時候,雞也會等在樹下吃落果。木屑是當作 雞的廁所,也可減少雞糞潮濕,和木屑發酵兩三個月之後,就成了品質較好的有機肥。木 屑是屏科大實習木工廠廢棄物,以養雞去化,形成循環。 土雞養殖配方,大部分以當地的野草、咸豐草、月桃葉餵食,除此之外,一些疏苗的紅藜 、山當歸,農作物廢棄物,如米糠,甚至香茅、白鶴靈芝也會定期補充;顏明德說,尤其 咸豐草能協助雞排便。構樹也是牠們的蔬菜,雞場的經營完全顧及了雞群的天然營養源。 獸醫師建議收集非洲大蝸牛煮熟後打碎,雞群不但搶著吃,更讓身體更健康。之外不足的 養分,才佐以處方飼料。 讓阿公時代雞種 守護斷路糧安與產業 大武森雞品系來自1970年代台灣鄉下常見的「紅羽土雞」。經過中興大學畜牧獸醫學系( 2006年起更名為動物科學系)保種、35年32世代育種而成。陳美惠說,企業化養殖,只會 挑大隻、容易飼養的雞,讓品系單一化,過去傳統的品系隨之淘汰、消失,這對島國台灣 是個嚴重的問題。尤其是面對氣候變遷,保種、留住基因多樣化才是糧食安全的出路。 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協會是八八風災後成立的組織。當年風災後,霧台鄉6個部落,有4個部 落因此遷村,其中吉露、阿禮和好茶,已難以重返部落生活,但大武毅然決定回部落原地 重建;帶領族人決定的,是當時的村長彭玉花。 八八風災後,部落仍常遇豪雨而需撤離避災,由鄉公所安置在緊急避難所,遷移的過程十 分辛苦,而且避難所的空間有限、缺乏隱私十分不便。經過幾次族人討論,若不要每次警 報就遷來遷去,甚至動用直升機拋民生物資,那麼就自給自足吧! 除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產業也不能太依賴外援。短短幾年中,部落積極復耕,農地上種滿 小米、紅藜。至於蛋白質來源,因為部落基本上已減少獵捕,因此決定在陳美惠團隊協助 下,以林下養雞來補足。 一開始,研究團隊提供願意養雞的家戶8~15隻,約定養大後回饋1/10給協會當公共事務 用途,例如高齡長輩以及學齡兒童課後共食,以及部落招待生態旅遊遊客餐飲。族人也在 過程中培養興趣,除了自己用,還將剩餘的雞肉上市增加收入,外界反應也不錯。只是, 一旦有銷售行為,就必須品質畫一,但因每個人飼養方式的差異影響品質,由此才改由公 共雞場接手。 彭玉花說,目前聘任專職管理員一位,遇到打疫苗、抓雞(屠宰),則有協會的人幫忙。 此外,教會辦活動、部落生態旅遊,都會用到森雞,收入足以支應成本。 以山村里山資本 打造循環經濟 「而過去物盡其用與環境共生的養雞模式,既能提供消費者優良的雞肉品質,又能滿足部 落區域性的糧食安全,是因應食安問題的解方。」陳美惠說,部落透過協會組織推動這件 事,建立養雞的技術,包括小雞的飼養、防疫、管理,養殖過程不能有藥物使用;一直到 屠宰、行銷、配送,都在部落建立起來。目前屠體經屏科大檢驗,48種藥物7種抗生素都 是零檢出。 養殖過程盡量回到過去傳統農村的生態智慧,讓雞多吃地上的種子、草,甚至營造柴堆任 其腐化,在過程中長出蟲,讓雞群得以活動、啄食;另方面,雞糞則與枯枝落葉混在一起 堆肥,再讓這些堆肥回來照顧農作物和土地。陳美惠說,因為雞的貢獻,以前一年一收的 小米,現在一年收成兩次,循環經濟也於焉而生。 陳美惠說,林下養雞有機會成為模式,但絕非只是把雞放到樹下養這麼簡單的概念,產銷 沒問題之後,下一步就是搭配適度的空間管理與經營,減少諸如老鷹、蛇這類天敵入侵的 機會,讓雞群往林裡跑,讓身體健康,達到真正的「森雞」。吃過的顧客十分肯定,形成 一群死忠的客戶;部落則希望將產業規模控制在200~300隻之間,讓土地的營養循環剛剛 好,避免過多的雞群產生的環境衝擊。 部落也為了防疫,與獸醫師合作,每次吃藥送檢都得邀請獸醫上大武部落,隔天清晨還要 將雞送屠宰場。屠宰場也願意為規模兩百隻的大武森雞,另闢生產線,並提供冷凍庫。包 裝隨即由黑貓冷凍宅配到府。這些努力,每個月為部落增加數萬元的收入。 (系列報導,待續) ------------------------------------------------------------------------------ 原文連結: http://e-info.org.tw/node/20437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248.150.6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griculture/M.1492752458.A.D47.html
文章代碼(AID): #1O-PXAr7 (Agriculture)
文章代碼(AID): #1O-PXAr7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