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走醫學方面的基礎研究...
我想,不要太期待版上的回應文章,能給妳改變什麼:)
我不是說風涼話,
只是,在回文之前,仍想先說,
自己的路,永遠是自己決定的,除非是自己的另一半或家人,才有可能插上一點手。
大家,包括我,會給你各種回應,也都可能給你一些參考或希望,
不過,你是怎樣的人,會怎麼做,對要看你對目標的堅持了。
==> liebebu (bubu) 提到:
> 嗯 可能跟之前的文章沒什麼關係
> 可是還是想請問一下
> 我以醫學系三年級的學生 老實說 我已經混了兩年
這沒什麼,小弟大一也常夜不歸宿,大二甚至一週上兩小時課。
老實說,像你這樣的年輕得志醫學生,所在多有:)
> 升上大三後 很想好好的讀點書
> 可是 迷惘跟挫折感卻與日俱增
我和你一樣,自大三起,就過著足不出戶,天天死K書的生活。
然而,我相信我應該有一點和你不一樣:
當別人都考七八十分時,你可以考六十分而面不改色、怡然自得嗎?
我一直覺得,放下分數後,哪有什麼事能帶來挫折感的?
> 其實我並沒有什麼偉大的志向
> 當初填醫學系 很慚愧的說 真的是因為他的成績比較高
不需要說漸愧,放眼望去各系,八成的人,都是將自己的分數做了最大利用。
> 本來興趣是在生科和醫學 然後因為考的到醫學系 所以沒有填生科相關科系
> (嗯 我知道這樣說會讓很多人不高興
> 也許會被罵功利取向 或是虛榮
> 可是對我來說 這是事實
> 雖然不覺得考不考得到醫學系 跟資質有必然關係
> 但是我承認 在聯考的規則下 某個角度看 我是既得利益者)
功利也好、虛榮也好,那都是次要的,
沒有人可以在道德上完美地要求自己,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是否準備好當醫生所需的基本道德條件,
對我而言,那絕不是「不功利」或「不虛榮」。
(還記得四大守則嗎?)
> 只是對我而言
> 我單純的想把該學的學好 MD/PHD 還有所謂的研究
> 對我來說有點遙遠(老實說 我懷疑是不是我太沒有企圖心)
分工良好的社會,每條出路,都應得到同樣的尊敬。
你是否隱然已將「投身臨床」,視為「專業度低於投身研究」呢?
以前我也曾陷入類似的迷思-會進實驗室的比較強!
然而,如果只是為了他人的評價,而做出選擇,
那麼,就得極大程度地冒得違逆自己興趣性向的風險了。
> 然而正如之前有學長提出的 共筆是一個太大的誘惑
> 譬如現在我剛接觸的生化
> 學長姐大部分會說讀共筆和老師講義就好了
> 但是在這樣的過程 讓我厭惡
> 明明知道 這樣的主題 深度和廣度一定不只如此
> 可是我卻因為共筆講義以及據說的考試範圍就滿足了
> 當然 生理神解也是如此.....唉...
這是兩難,
前面我雖然說要放下分數,但,
當自己認真地唸完課本後,又考不好,就算能放得下,也不會開心地又叫又跳。
然而,讀共筆一定不好嗎?
再換個角度,上課好不好?(共筆也不過是老師課堂的記錄者)
我現在都不會蹺課了,對我而言,共筆就是一份比我抄寫還詳盡的超級筆記。
> 這讓我想起我還是大一的時候
> 因為高中看了一本"致命的盛宴"對狂牛病有了興趣
> 然後花了一兩個月 去找圖書館 跟BSE有關的paper
> 雖然當時讀的一知半解 連helix和sheet大概是什麼都不清楚
> 可是還是讀的很開心 還印了海綿腦的切片 對著paper端詳的很快樂
> 沒想到到了大三 反而離這種熱忱這樣的遙遠
> 自己非常的懊惱和難過
課業太重了吧!你我又不是超人:)
才大三,而且是大三....
> 當然班上也有人積極而有計畫的朝著研究方面前進 讓人佩服
> 對我而言
> 我想要的 只是那種 不停不停學習 不停不停鑽研的踏實跟快樂
> 當然我知道 也不能大海撈針 沒有規劃和目標
> 所以 我想請問各位學長 對於這樣...沒什麼長進的我
> 有什麼建議 (我知道要讀原文書...)
實際的的方法:
平時好好上課,回去死K原文書,考前一星期,狂背講義加共筆。
別看這簡單,其實很難!
(跟情人吵架,誰還能K書!?我只遇過一個,也不是我....)
最好在身旁,找個model....
(代價:無社交愛情生活)
> 該怎麼做 才能 在學習方面加強深度和廣度
> 譬如...哪些期刊可以看
> 有哪些資源 像是線上資料庫 med-in-lineギ可以用 該怎麼用
> (會這樣問是因為之前有找 但是有點無所適從)這個就很容易了,通常,上你們學校的醫圖,就會有很好的說明。
如果沒人帶你,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資料庫」裡到處亂鑽,
這和打電玩一樣,久了,就熟了,重點是要常碰。
> 如果真的對研究有興趣 要怎麼走這條路
> 另外還有一點
> 所謂的醫學人文...各位學長 有怎樣的見解
> 大二下因緣巧合
> 跟現在推醫學人文的黃昆巖. 戴正德醫師 有數小時的交談
> 也從學長那邊 算是接觸了蔡篤堅的想法
> 可是清楚的只有他們希望推行後醫制度 以及退而求其次
> 大一大二偏重人文學科 醫學方面像解剖 則通通放在大三以後再上
> 然而對醫學人文 仍然十分模糊 以及無所適從
> 我同意 醫病關係中 病人是各"人" 有其繁複背景和心性
> 不應該將其當作一個"病" 看待
> 但是 我要如何去學習 什麼是一個"人"
> 雖然 因為興趣和習慣 我長期閱讀關於文學 哲學 和某些社會學的書籍
> 然而 卻覺得那有時更像一個象牙塔
> 到底 怎樣 怎樣才能當個好醫生???
最近自己也有感觸。
「醫學人文」的課程,該怎麼放,我都不認為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大家都是二十歲的人了,還期待教條式地去接受心性的改變嗎?
這學期本人有堂必修課-生死學,整門課都在大講堂教授。
說真的,聽完全部課的心性提升度,遠不如我在病房親見一位垂死病人的急救,來得大!
教育改革,首重成果,而非過程:
六星期的生死學,加上學生的報告,可以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一位見實醫師在病房內目睹生離死別,卻沒有人可以紀錄他得到的成長,因為,那段時間
,他本來應該已經下課回寢室休息了。
(病房的乖乖卡,永遠只能記錄你看了多少procedure,不會也無法記錄你從病人那裡得
到了多少感謝的眼光。)
用我貫用的思考法,我也不覺得從事醫學教育改革,就是「道德較高尚」,
大家都是一樣在追求自己的目標,實踐自己的信仰。
我不反對改變,但,我以為更重要者:該如何評估成效?End Point為何?
如何把病人當人看待?
前面學長說的好,就是實際去接觸了才知道!
我再補充一點:一定要有內省的功夫,你才會思考:「我今天是否有把他當人看?」
> 嗯..我想我就是那種被人批評的最慘的醫學生吧
> 而且已經大三了 一方面不希望再這樣混亂下去
> 一方面又擔心 會不會已經來不及了
> 真的很希望 學長們
> 不管是醫學系 還是生科系的
> 能給我意見....要直接開罵也可以啦...我...可以接受的!!!
> 只希望 對的起自己!!!
> 很迷惘的雌性笨蛋.....
--
Once international agencies become involved in complex area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y may inadvertently undermine local efforts to address the
problem and exacerbate dependency on outside help...This process can subtly
convert people who are poor but highly motivated to solve their own problems
into dependents waiting for external help...
Supporting Community Efforts to Assist Orphans in Africa. NEJM, 2002;346:1909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m2172.m2.ntu.edu.tw] [Login: **] [Post: **]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Biology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