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理論的經濟學--學習成本,學術分工

看板Economics (經濟學)作者時間20年前 (2005/02/24 23:0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離原標題太遠,換個有"爭議性"的題目(不過重點在我的point) : 推 welly:理論競爭什麼?相信的人數? 61.228.62.196 02/23 : 推 welly:還是對某個現象的解釋權? 61.228.62.196 02/23 : → welly:多元要落實在社會層次還是個人層次? 61.228.62.196 02/23 my point:學術分工是必要的。訓練有素的狗很有用。 多元與分工有互補作用。不是所有人都要多元,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必多元。 p.s.我不是指現在的教學與研究狀況令人滿意。 再p.s.上述多元指的是"了解不同基本假設下對同一問題的研究", 如果我理解錯誤請指正。 (我認為)問題是,怎樣的分工程度比較好? 另一個point:若將一套社會理論(比方說新古典經濟學)理解為一種理解社會行為的觀點, 包含一堆原型(寓言),術語,假設,命題,說理。 若已花了不少成本學了一套理論,可能理解的還算深入, 現有另一套理論,是否還要重新再來一次學習的歷程? 還是想辦法在已習得的架構下對此理論做理解? 我相信這裡面有trade-off p.s.但請自覺此為不得已,不必畫地自限。 最後但非最不重要: 研究者所持的態度與教學者應有不同。 特別當聽眾為非學術研究者時。 許多社會理論遭到的批評, 毋寧說是遭到輕率使用而不加以考察其預先假設的結果。 e.g.要求開放市場而忽略對外部性與交易成本的考察。 忘了CE效率性架構在無外部性的假設之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58.54 ※ 編輯: welly 來自: 61.228.58.54 (02/24 23:53)
文章代碼(AID): #127UoSvj (Economics)
文章代碼(AID): #127UoSvj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