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彈性化不能救失業

看板Economics (經濟學)作者 (在雨中如何不狼狽￾NN)時間19年前 (2005/09/26 03: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彈性化不能救失業!】 ■苦勞論壇2005/07/27 http://61.222.52.195/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06394 ◎作者:黃國治(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學生) 亦見作者碩論 http://192.192.148.77/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831105-011739 【「勞動市場彈性化」真的可以救失業嗎?】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政府在推動所謂「勞動市場彈性化」 政策時,主要的論據之一就是「彈性化」可以救失業,尤其是認為各種勞 動法令的「鬆綁」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如陳水扁日前所說,「根據國內外 學者的研究,勞動條件愈僵化,愈不利於失業率的改善。因此,勞動政策 主管機關亦應本於提升就業率的基本前提,積極研究提升現行勞動法令彈 性鬆綁的可能性……」(苦勞報導,2005/07/12),正是這一提法的再次 表述。   當然,所謂的勞動法令彈性化與鬆綁,意味著部分工時、定期契約、 派遣勞動、外包等等僱用型態的廣泛推行,而這必然會惡化整體受雇者的 勞動條件與薪資水平;一面推動彈性化,一面說要改善貧富差距,絕對是 睜眼說瞎話。不過事實上,官方也已含蓄地承認了這一點,如陳菊的「先 求有再求好」的說法,正是承認勞動條件惡化的事實,但卻以失業這一更 糟的情況來威脅勞工接受勞動條件的進一步惡化與勞動法令的「彈性化」、 「鬆綁」。也就是說,「先求有再求好」是從「彈性化可以救失業」這一 提法衍生出來的;如果「彈性化」真的可以救失業,那麼勞工便理應「先 求有再求好」,為了爭奪勞動條件更加惡劣的工作機會而投入新一輪的勞 勞相殘。   因此,全部問題的關鍵在於,「彈性化可以救失業」這一提法是否成 立?   本文的主旨就是要說明台灣官員與主流學者不斷複誦的這一命題是站 不住腳的。由於陳水扁的說法僅對勞動市場彈性化論述作了最粗略的表述, 而未具體展開這一論述的內容,幾近於政治修辭,若要對此深入批駁,就 必須根本檢討勞動市場彈性化論述所賴以成立的主流經濟學理論的概念方 法;但這是這篇短文無法處理的。   因此,本文寫作的範圍僅止於就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一勞動市場彈性 化論述經常涉及的幾個具體命題進行分析,說明這一論述的各個命題其實 都大有可議之處。而且,由於陳水扁提到「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台 灣官員與學者也常言必稱「世界潮流」、「國際共識」、「歐美先進國家 經驗」云云,其論點多半是國外提法的翻版,因此,以下也主要引用歐美 的研究成果,以針鋒相對地表明並不存在所謂的國際共識,反倒有許多研 究指出,彈性化並不能救失業。   要事先強調的是,以下所提的各種研究僅是滄海一粟,有興趣的人不 難找到更多類似的文獻;我們高學歷的官員與學者對此多半是故意視而不 見。此外,這些研究並不是什麼激進的左派學者所為,而大多是主流陣營 中較誠實、較嚴謹的學者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並未深入批判主流經 濟學的概念方法,因此仍有相當多的不足,但卻已經足夠說明「勞動市場 彈性」與失業之間絕不存在台灣官員與主流學者所說的那種斬釘截鐵的因 果關係,「彈性化可以救失業」這一提法並不能令人信服。 【基本(最低)工資法造成失業增加?】   在主流理論的架構中,建立在均衡概念之上的勞動供需是由價格(即 工資)的相對高低來進行調節的,因此,主流論者多半將所有影響工資調 整的非市場因素視為大敵,尤其痛恨直接干預工資的措施,比如最低工資 法。在主流經濟學家的均衡模型中,工人所得的工資等於他為雇主產出的 邊際產品價值;但如果工資因為最低工資法而被抬高,雇主僱用這一工人 就無利可圖,從而會利用各種方法來進行調整,比如裁撤低工資的工人而 代之以機器從而造成失業。最低工資由於人為地設置了工資的下限,造成 工資無法在供需情勢變化時向下調整,減損了勞動市場的彈性,同樣造成 失業。   提高最低工資會減少就業,這一看法被絕大多數的主流經濟學家奉為 教條,寫進了大部分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先前的經發會上曾有取消最低工 資規定的呼聲,在學術界也有不少支持這一論調的學者。但是,這種新古 典經濟學的教條是否得到了經驗證據的確切支持呢?答案是否定的。   歐美主流經濟學文獻中關於最低工資對就業的影響的研究,要屬美國 學者Card and Krueger(1995)最為詳盡,得出的結果也最引人注目,已 經成為這一主題的經典。1992年,美國紐澤西州提高其最低工資,超過了 全國最低工資,但是隔壁的賓夕法尼亞州的最低工資則維持不變。從新古 典經濟學的教條來說,紐澤西州的雇主為了應付升高的工資成本應該會裁 減雇員,這樣,紐澤西州的就業增長就應該會落後於隔壁的賓夕法尼亞州。 然而,Card and Krueger以兩州的速食業為基礎進行了跨公司的實證研究, 結果:   相對於賓士法尼亞州(那裡的最低工資維持不變),我們發現紐澤西 州的就業實際上隨著最低工資的增加而擴張了。更進一步,當我們考察紐 澤西州內的餐廳時,我們發現那些被迫增加工資以應付該法的餐廳,比起 那些工資原本就高於最低工資的餐廳,就業增長幅度更高 (Card and Krueger,1995:1。原作者加的強調)。   他們還研究了美國其他州最低工資提昇的相關面向,包括對於青少年 就業的影響、股市反應等等,並且重新檢驗了前人的最低工資研究,結果 發現新古典經濟學的教條從未得到證實;相反,最低工資的提昇對於就業 的影響,不是趨近於零,就是增加了就業。 【就業保障措施造成失業增加?】   儘管陳水扁沒有具體說明究竟是哪些現行勞動法令不利於失業率的改 善,但這種「勞動市場彈性化」論經常籠統地認為各種就業保障措施都會 造成雇主的成本增加,進而使得雇主僱用勞工的意願與需求降低,或是阻 礙雇主調整僱用人數的過程。換句話說,就業保障措施會對勞動調整的過 程造成不利影響(傷害勞動市場彈性),更嚴重則會造成失業。   然而,就連帶頭推行「勞動市場彈性化」的一些歐美機構都在一些研 究中承認,實際上根本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就業保障措施會造成失業的增加。 一位任職於美國政府勞工部的經濟學家Brodsky曾在1994年寫過一篇論文 刊載於美國勞工部主辦的刊物上,回顧、總結了到當時為止歐美國家推動 勞動市場彈性化政策的經驗。Brodsky本人的態度明顯是傾向勞動市場彈性 化政策的,但是他仍不得不在文中承認,關於僱用與解僱的法定程序的就 業保障措施,「幾乎沒有證據支持就業保障影響了均衡就業水平,或是證 明勞動市場可以因削弱這類計劃而改善」(Brodsky,1994:56),相反, 倒是有研究表明這些措施對勞動市場的調整沒有影響。   OECD堪稱是歐美推動勞動市場彈性化政策最積極的國際機構,但就連 這樣一個機構,在自己的年度研究報告中也承認,就業保障對整體失業的 高低並無影響。OECD(1999:48-132)為了解決關於工作保障措施對於失 業究竟有無影響的問題,進行了堪稱是歷來對此問題最廣泛詳細的跨國研 究,但結論卻是:就業保障法令的嚴格程度對整體的失業率高低沒有影響。   在更早之前,OECD(1986)便已對這個問題有所保留。OECD(1986) 這份研究報告總結了到當時為止的關於勞動市場彈性的研究與經驗,是相 當具有代表性的文獻。這本報告討論了勞動成本、勞動移動、企業層次的彈 性、隱性就業四個方面;在它對勞動成本的分析中,它確實認為,在理論 上,「就業保障措施有各式各樣,但它們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代表雇主的 成本」(OECD,1986:109),並詳述了不同的就業保障會如何增加雇主的 成本,進而以不同的方式降低僱用人數。   然而,它也隨即補充說上述結論在理論上有三個限制:第一,上述分析 的前提是就業保障措施不會提昇工人的生產力,但這在就業保障乃由集體談 判形成的情況下可能是不現實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雇主會就它們所提供 的就業保障而得到重大的補償,其方式是較低的工資、較高的生產力,或兩 者兼得。第二,這種分析假設由就業保障而造成的勞動成本的增加完全由 雇主來承擔,沒辦法轉移;但是有些證據表示,實際上有事後的轉嫁。第三, 這種分析排除了所謂的「震撼」效果,即雇主並未受到震撼並轉而尋求新的 彈性和調整途徑;然而事實上,一些論者認為,隨著就業保障日益被接受, 雇主發現其勞工更願意接受加強技能訓練、增加在企業內部的職務彈性的要 求,從而提高生產力給雇主帶來利益(OECD:1986:110-111)。因此,該報 告的結論是:「在目前可得的經驗證據的基礎上,無法論斷就業保障的程度 與失業的程度之間的關係」(OECD,1986:123)。   此外,OECD這份報告更在對經驗研究的討論中承認,關於就業保障對失 業、勞動調整的影響的經驗證據相當有限:固定或可變成本的重大增加只會 使就業人數與工時的比率稍微下降,但其幅度相當小;邊際調整成本的變化 對就業調整滯後造成影響的經驗證據是相當有限的;此外,關於間接影響成 本的計劃對於就業人數的影響效果如何,經驗證據更是有限 (OECD:1986:111)。而且,一般以為諸如資遣費、資遣預告規定等促進就 業安全的措施對於就業調整會有負面影響,但這本報告卻指出了正相反的情 況:「…要求對遣散提前通知可能有助於工人免於對公司特定的資本進行無 用的投資,而且可以鼓勵工人代之以有助於之後找工作的一般性訓練,從而 幫助了調整」,報告並舉出美國與英國的幾個研究表示,「有些證據表明, 提前通知確實降低了配置錯亂的成本」(OECD:1986:112);換言之,諸 如資遣提前通知等就業保障措施不僅不會阻礙勞動市場的調整,反倒會幫助 勞動市場的調整 。 【歐洲勞動市場僵硬故失業高,美國勞動市場彈性故失業低?】   在歐美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關於勞動市場彈性問題的辯論中,官方與 主流學者經常把歐洲模式與美國模式對立起來比較,認為歐洲硬化症 (Eurosclerosis)或勞動市場無效率/無彈性造成了歐洲的高失業率,美 國模式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直到今天,這一「歐洲僵硬vs.美國彈性=歐 洲高失業vs.美國低失業」的提法仍不斷被許多官員和主流學者複誦,並且 把同樣倡導新自由主義政策的英國作為美國模式的模範生加以稱讚。很清 楚,這種提法的關鍵不在於哪個具體的政策如何,而是對以美英為首的新 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總評價,關係到總的發展方向。   對此,前面提到過的任職於美國政府勞工部的經濟學家Brodsky坦白指 出,除了英美之外,其他 OECD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都不太積極推動勞 動市場彈性化政策,因為:一,增加勞動市場彈性與減少失業的均衡水平 之間關聯薄弱;二,勞動市場彈性的負面影響;三,有其他理由可以解釋 美國的「就業創造奇蹟」(Brodsky,1994:55)。換句話說,勞動市場彈 性化政策未必能救失業,而且美國的就業表現也未必可以歸功於勞動市場 彈性化政策。   事實上,官員與主流學者用勞動市場僵硬/彈性來解釋失業情況,並 且上升為理論原則的提法,如果不是刻意掩蓋過去的實況,至少也是一種 重度的歷史失憶症。1960-70年代歐洲的失業率相對低於美國,當時的研究 往往與今天相反,認為歐洲國家對勞工工作的保障(用今天的語言來說, 就是「較僵硬的勞動市場」),是歐洲國家就業表現較好的原因之一。比 如Rosenberg(1989:240)指出,說歐洲的工作保障造成失業因而要加以 彈性化,這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歐洲過去也有良好的工作保障,但失業卻 比美國低。還有,任職於美國政府機構的兩位經濟學家 Sorrentino and Moy(2002)回顧了歷來的一些對美國勞動市場的表現進 行國際比較的研究,其中提到:1962年,Myers and Chandler應美國政府 要求而作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雖然不能確定哪一個因素是解釋美國的高 失業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他們發現那些失業率比美國低的國家,與美 國相比有兩個主要的不同點:「一,它們在1950年代經歷了大為加速的經 濟增長率;二,由於它們的個人習慣與傳統僱用關係,它們的工人享有某 些比美國工人更多的工作保障」。還有,1978年Sorrentino更新了 Myers and Chandler的研究,指出了六個有助於解釋1960-1978年間美國相 對高的失業率的因素,其中有三個是「週期性的外國勞工,稱為『客工』, 流進與流出歐洲國家,有助於抑制衰退時期失業的增加」;「其他國家廣 泛使用短時間的工作津貼體系(short-time work compensation systems), 使得雇主可以減少工時而不是解雇工人」;「相較於具有較強保障的歐洲 與日本,美國的勞工流動率較高,勞工移動性也較大,造成了美國較高水 平的『流動性』失業」(Sorrentino and Moy,2002:28)。這些研究都 從反面說明了,勞動市場彈性化與失業率的升降之間,並沒有陳水扁所說 的那種斬釘截鐵的因果關係,甚至很可能正好相反。   更有德國論者直接以統計數據的問題指出,大力推行「勞動市場彈性 化」等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美、英兩國的就業情況其實未必比德國的好。 Boxberger and Klimenta(2000:130)指出,相對於德國的失業統計, 美國與英國的失業統計口徑都較狹窄,對實際失業情況的掩蓋程度比德國 高得多,如作進一步的研究,經常被稱讚的「就業奇蹟」就所剩無幾了。 Boxberger and Klimenta指出,美國1996年有730萬人登記失業,失業率 為5.3%,但失業統計中並沒有包括至少600萬雖能夠並願意工作,但已經 放棄尋找工作的人。此外,450萬被迫從事計時工作的人也沒有包括在統 計中。這樣,美國就業人口中的14%就已經就業不足,而且在就業不足的人 中還應包括1010萬靠臨時工作協議就業的人以及830萬沒有足夠業務的自 謀職業者,這就使得美國的失業和就業不足率達到28%。而英國的情況更糟, 因為英國迄今為止已對統計法進行了32次的改動,大大掩蓋了失業的實際 情況,「如果沒有這些純形式上的法律改動,今天〔英國〕的失業人將是 400萬,相應的失業率是14%,失業率將比德國(12.6%)還高」 (Booxberger and Klimenta,2000:139)。 【台灣過去勞動市場自由彈性故失業低,現因勞動法令干預而轉趨僵硬故 失業高?】   另一個台灣學者與官員解釋目前失業率攀升的常見說法是,台灣過去 的勞動市場相當彈性,接近於完全的自由競爭市場,所以能夠長期維持相 當低的失業率,而近來則因為各種勞動法令對市場的人為干預而使勞動市 場漸失彈性,故失業率逐漸走高。因此,要解決失業率攀升的問題,就應 該要將勞動市場彈性化,鬆綁近年來訂定的各種勞工法令。   這是一種相當簡化的提法,其中包含的諸多內容其實根本禁不起仔細 的檢驗,其中的關鍵破綻之一就是:台灣過去的勞動市場並不是新古典經 濟學所謂的完全競爭市場。   首先,新古典經濟學所謂的完全競爭勞動市場是指一個勞工可以自由 流動、除了工資的調節作用之外再無其他因素影響勞動供需、各個勞工的 素質也相當均質的勞動市場情況。但是,根據許甘霖(2000:6-7)對主流 勞動經濟學文獻的整理與分析指出,台灣具有規模龐大的公部門,公部門 的進入條件與工資決定機制與私部門大不相同,這就已經產生了公/私兩 部門的分割勞動市場。而且台灣勞動市場也因產業、職業的不同而有分割 的情況,也可以觀察到在僱用與工資決定上有性別歧視的存在。因此,台 灣的勞動市場「不是整合的、同質的,也存在有明顯的性別歧視和非經濟 性的進入障礙」(許甘霖,2000:7),並不符合新古典經濟學所謂的完全 競爭市場。   其次,許甘霖(2000)也分析了台灣戰後的工資變動的數據資料,指 出台灣的工資增長趨勢與新古典經濟學基於完全競爭勞動市場的假設所作 的預期有諸多重大出入,如工資率與邊際勞動生產力的增長率之間的關係、 工資率與物價指數變動之間的關係,都不符合所謂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 許甘霖還以一系列的歷史實證資料表明,台灣戰後的勞動市場情況深刻地 受到國家政權的影響,以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競爭市場模型絕對無法說明 台灣的勞動市場情況。   總之,雖然台灣過去的勞動市場的確切性質是什麼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但目前可以確定,它絕不是新古典經濟學所謂的完全競爭市場;台灣勞動 市場過去的低失業與現在的高失業,絕不是因為過去是夠「彈性」的完全 競爭市場而今天不是的緣故。 【「勞動市場彈性化」不能救失業】   陳水扁的說法完全不加區分地把各種勞動法令等同視之,認為它們都 會阻礙失業率的改善;又據苦勞報導,經建會甚至編出了一套勞動市場彈 性係數,宣稱「勞動市場彈性係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約可以使失業率下 降0.13個百分點」,這種作法直接把各種複雜的勞動市場彈性化措施簡單 地同質化、量化,並且還宣稱它們與失業率之間有斬釘截鐵的因果關係。   其實,這種把不同內容的勞動法令與「彈性化」措施同質化的做法本 身在學理上已是相當有問題的;如何能把對勞動市場運作的意義與影響各 有不同的各種法令與措施完全齊一、量化對待?至於斷定這種籠統的「彈 性化」、「鬆綁」與失業率升降之間具有斬釘截鐵的因果關係,在國內外 的研究文獻中更是少見,真不知台灣官員哪來的過人自信。當然,要深入 批駁這種做法,就必須對主流經濟學的概念方法進行根本批判;這一工作 需另文展開。本文寫作的範圍僅止於就勞動市場彈性化論述經常涉及的幾 個具體命題進行分析,說明支撐著這一論述的各個命題其實都難以成立。   總之,以現有的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絕不足以支持陳水扁作出 「彈性化可以救失業」這種極其大膽的論斷;相反,現有的研究成果表示, 「勞動市場彈性」與失業之間並不存在那種斬釘截鐵的因果關係,從而 「彈性化」並不能救失業。 ------------------------------------------------ 參考文獻: 1. 苦勞報導,〈勞動彈性化:擴增就業vs.拉大所得差距〉,2005/07/12。 2. 許甘霖(2000)〈放任與壓制之外 ─ 政治化薪資形構初探〉,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8期,第1-58頁。 3. Boxberger, Gerald and Harald Klimenta(格拉德˙博克斯貝格 與 哈拉德˙克里門塔)(2000)《全球化的十大謊言》,胡善君、許建東譯, 北京:新華出版社。 4. Brodsky, M.(1994)“Labor market flexibility: a chang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onthly Labor Review, Nov, vol. 117, no. 11. pp. 53-60. 5. Card, David and Alan Krueger(1995)Myth and measurement : the new economics of the minimum wag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 Rosenberg, Samuel(1989),"The State and the Labor Market: An Evaluation", in Samuel Rosenberg(ed.)The State and the Labor Market, pp. 235-249. New York: Plenum Press. Sarfati, H. and C. Kobrin(1988)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A Comparative Anthology, Brookfield: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7. Sorrentino and Moy(2002). "U.S. Labor Market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onthly Labor Review, Jun, Vol. 125, no. 6, pp. 15-35. 8. OECD(1986)Flexibility in the Labour Market: The Current Debate, A Technical Report, Paris: OECD. 9. OECD(1999)Employment Outlook 1999, Paris: OEC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4.107.196
文章代碼(AID): #13DlYHTm (Economics)
文章代碼(AID): #13DlYHTm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