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格林斯潘為人們設立了標杆

看板Economics (經濟學)作者 (silent all the years)時間19年前 (2006/02/01 14:09), 編輯推噓3(302)
留言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NTPU-ECONM92 看板] 作者: ninmit (silent all the years) 看板: NTPU-ECONM92 標題: [新聞] 格林斯潘為人們設立了標杆 時間: Wed Feb 1 14:09:17 2006 這個更是大師... Friedman... 格林斯潘?人們設立了標杆 Milton Friedman 艾倫. 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是我多年的朋友。長期以來,我們在貨幣理論和政策 方面通常都能達成共識,只有一個問題除外:我一直傾向於用嚴格規則控制貨幣供應量, 而艾倫反對。他說,根據情況具體裁量更好,而且也是必要的。現在,他在聯邦儲備委員 會(Fed)主席任上的十八年歲月已告結束,此時我不得不承認他是對的,至少對他所擔 負的職責而言是這樣。 他在掌管Fed期間可謂成就非凡。在他任上,Fed維持了從未有過的相當長時期的出色表現 。這不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他領導下的Fed較之以前有了質的不同。 自1914年成立後的70年裏,Fed行為算得上弊大於利。它無奈地目睹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的通貨膨脹,讓一次輕度衰退演變成大蕭條,後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製造了美國歷史上 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通貨膨脹。如果美國從未設立Fed這樣一種機構,美國人在那70年 裏肯定會過得更好。 1979年,保羅. 沃克(Paul Volker)被任命為Fed主席(之前他在卡特政府時期就曾入選 Fed理事會)。當時,七十年代以來的大通脹依然很嚴重,並成?1980年總統選舉時的一個 重大問題。雷根總統在選舉後鼓勵沃克採取任何必要措施遏制通貨膨脹。 在雷根總統的支援下,沃克對通貨膨脹發起了致命的打擊,但在此過程中也造成了經濟衰 退。這場衰退引發的公眾反應嚴重降低了總統在民眾中的威望。幸運的是,雷根總統並未 收回對沃克的支援,而是讓沃克連任主席。後來雷根又任命艾倫接替沃克。 與價格指數有關的資料和圖表顯示,結束通貨膨脹會帶來多大的不同。我之所以選擇價格 指數是因為,保持價格穩定正是Fed的主要職責,意識到這一點也正是艾倫取得成功的源 泉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沃克時代,美國的年通貨膨脹率平均在3.7%,而在格林斯潘時代, 這個數位只有2.4%。更重要的是,格林斯潘時代通貨膨脹水平不再那樣大起大落了。在戰 後的前沃克時代,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高時曾超過11%,低時是負的2%。而格林斯潘時代的 變動區間僅在1%-4%之間。換句話說,衡量通貨膨脹率變動程度的標準偏差值在前沃克時 代(2.6)是格林斯潘時代(0.8)的三倍。 價格保持相當程度的穩定有著深遠意義。由於減少了價格上的不確定性,企業可以更有效 、更穩定地利用各種資源。價格穩定還有助於鼓勵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根據統計資料 ,從1948年1月至沃克掌管Fed之間的379個月中,有17.4%的月份經濟有所衰退,而在格林 斯潘任內的220個月當中,這個比例只有7.3%。 對於各國央行理論上是否具備維持價格穩定的能力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都未有定 論。事實是他們經常穩定不了價格,這表明他們沒有這種能力─這也是我偏向通過嚴格的 規則確定貨幣政策的部分原因。 而艾倫.格林斯潘的巨大成就向我們證明,維持價格穩定是可能的。他為人們設立了一個標 杆。世界其他國家的央行都在追隨他,不論是以自己的做法還是仿效他的做法。一些央行 用來解釋他們未能遏制通貨膨脹的陳舊說辭再也行不通了。他們要麼也作出些樣子來,要 麼最好閉嘴。 (編者按:本文作者米爾頓. 弗裏德曼(Milton Friedman)是美國胡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他曾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4.1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4.11

02/01 14:11, , 1F
ninmit大師您也來寫一篇吧:p
02/01 14:11, 1F

02/01 14:22, , 2F
我意外的是... friedman 居然說 greenspan 是對的...
02/01 14:22, 2F

02/01 14:23, , 3F
在貨幣政法的固定法則方面
02/01 14:23, 3F

02/01 15:05, , 4F
不必太意外,好友離職了,感性的道別是人之常情..
02/01 15:05, 4F

02/02 13:47, , 5F
推二樓
02/02 13:47, 5F
文章代碼(AID): #13u52Vd3 (Economics)
文章代碼(AID): #13u52Vd3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