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一億到十億是不是最難?
自己 2008 出社會,2009 結婚買房。
大概從 2014 年開始,每年會找個時間紀錄一下家庭淨資產。沒有固定月份,純粹是想知
道當下家裡的資產狀況。
年份 家庭淨資產 (NT$)
2014 25,467,925
2015 32,296,046
2016 33,406,085
2017 40,529,574
2018 38,353,634
2019 39,602,189
2020 45,201,727
2021 55,316,007
2022 57,887,447
2023 60,486,937
2024 80,812,749
2025 90,998,374
基本上就是一戶台北自住房 + 股票,再扣掉房貸負債。自住房價值會隨附近實價登錄調
整。
會分享出來,是因為我覺得這條路徑大概可以算「一般人也能參考」的穩定破億做法。
我跟老婆都是私立文組,不是什麼神人牛人。工作收入不算差,但也不是 GG、發哥、或
估狗 NV 那種等級。領的都是報稅時一毛都跑不掉的薪資收入,兩人的收入也稱不上頂薪
。多年報稅也從來沒碰過 40% 的稅率門檻。
比較幸運的地方,是一開始父母有贊助 600 萬讓我們結婚買房,算是半個銅級冒險者開
局。不過以台北市來說,父母贊助買房應該也算常見。這600萬幫助不小,除了自備款之
外,還留下一部分剛好在 2009 丟進股市。金融海嘯後股市、房市一起上漲,淨資產很快
就站穩千萬等級。
理財方式很簡單,基本上就是靠夫妻薪資持續投入,「隨時買,不要賣」。
除了房貸外,我們沒有任何槓桿。自住房以外,大概 90% 以上的資產都放在股市。台股
跟海外股票各一半。早期有亂買個股,但近十年幾乎都集中在市值型 ETF(0050、VTI、
VWRA)。
坦白說,近年來資產累積得不差,但生活沒什麼變化。買個3C、iPhone還是會比價,出國
還是捨不得坐商務艙。
反而是發現,累積到一定階段後發現,薪資上升對資產成長的貢獻越來越低。拚了命往上
爬,責任更重但加薪有限,扣掉稅最後實拿只有六七折。某種程度上更願意把時間精力留
給家人共同相處的時間。
但我跟老婆每天其實還是很認命地去上班,除了多少有點社交/自我實現的價值以外,財
務上薪資可以提供穩定現金流,支應日常開銷,並還有些餘裕可以持續投入。股市不好的
時候也比較有安全感,可以無需賣股變現,讓資金持續留在市場裡。
坦白講,近年這幾波漲得有點猛,總覺得哪天會來個大回檔。因此我跟老婆每天其實還是
很認命地去上班,除了多少有點社交/自我實現的價值以外,財務上薪資可以提供穩定現
金流,支應日常開銷,並還有些餘裕可以持續投入。股市回檔的時候也比較有安全感,可
以無需賣股變現,讓資金持續留在市場裡。
不過我也認為1億是一回事,10億又是另外一個等級了。自己只求退休後可以爽爽過不缺
錢,在還玩得動的情況下可以遊山玩水,坐商務艙不心疼。除了少數天選之子可以白手起
家破10億,很多資產都是靠世代累積而來的。看看子孫是否成材,不要敗掉的話,留給兒
子繼續滾應該比較有機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113.5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758534428.A.CCF.html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Stock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
35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