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hlo名稱的由來

看板TW-language (臺語板)作者 (The Enigma)時間19年前 (2005/05/26 22:36),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這是中國重量級學者謝重光的大作 收於《舍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一書 茲恭錄於下 關於「福佬」得名的緣由,目前比較流行如下幾種說法。 或曰「福佬」是指「福建佬」,因為客家人是廣東人,故把福建閩南人稱為「福建佬 」,簡稱「福佬」。這種說法的缺陷是對客家人和福佬人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實際上 客家人並不都是廣東人,閩西、贛南都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區;「福佬」也不限於閩 南人,潮汕人中說閩語的部分也是福佬。對於閩西客家人來說,「福佬」一詞主要還 是指潮汕人。筆者是閩西客家人,小時候家住武平縣,就常聽父老鄉親把潮汕人稱為 「福佬」,把潮汕女人稱為「福佬嬤」。這裡稱「福佬」的主體是福建人,客體是廣 東人,恰恰與論者的解釋相反。 或曰「福佬」應為「學佬」,乃因過去客家人很窮,大部分人沒讀書,少文化,而村 中請來教子弟讀書的先生多是閩南(或潮汕)人,出於尊敬和羨慕,特稱先生為「學 佬」,意思是有學問的人,久而久之,便將所有閩南人、潮汕人都稱為「學佬」。這 是一種很牽強的說法。實際上客家人雖窮,卻普遍重視文教,有耕讀傳家的傳統;閩 南、潮汕人雖然較富裕,對文教的重視反不如客家人。「學佬」之說與事實相去甚遠。 或曰「福佬」應為「河洛」,說是福佬先民從河洛一帶遷來,比土著有較高的文化, 為了紀念故土,同時要與落後愚昧的土著相區別,故自稱「河洛人」。因為閩南話中 「河洛」與「福佬」音近,故被人訛稱為「福佬人」。這是一種晚出的說法。前面兩 種說法都把「福佬」作為他稱,這裡卻把「福佬」變成了自稱。但實際上「福佬」之 稱往往是帶有貶義的,故爾現實中罕見閩南人或潮汕人自稱為「福佬人」,客家、廣 府等相鄰族群的人們也很少有當面稱閩南人、潮汕人為「福佬人」的情況。再說「福 佬人」一般認為先世於唐代來自光州固始,而光州固始在淮河之南,與屬於黃河流域 處在中原核心區域的河、洛(即黃河與洛水交匯處)相距尚遠,也不在同一個大的政 區。河、洛一帶唐代屬於京畿道,宋代屬於京西北路;而光州唐代屬於淮南道,宋代 屬淮西路。只有到了元代,光州才被劃入河南行省,但處於河南省的西南隅,屬該省 的邊緣,仍然高攀不上處在全省核心地位的河洛。也就是說晚至元代以後,光州才勉 強沾得上一點「河」(指河南省)的邊,距「洛」(洛陽、洛水)則仍差十萬八千里 。論者為了自高身價,強行攀附「河洛」,難道要把老祖宗入閩開基的時間從唐代降 至元代嗎?這當然是行不通的。於此可見「河洛」說之捉襟見肘,杆格難通。 那麼,「福佬」作為族稱,到底是怎樣得名的呢? 我們認為,要正確索解這個問題,第一必須確定它到底是他稱還是自稱,第二必須明 確這一族稱出現的時間。還必須了解古今語音的同異以及地名、人名(主要指族名) 由粗俗向典雅演變的一般規律;並正視土著少數民族成分在閩南人、潮汕人血統和文 化上占相當大比重的客觀事實,在此基礎上,把這個問題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加以 考察,才能得到比較接近實際的答案。 我們認為,從「福佬」一詞的使用情況來看,就像客家本是他稱一樣,「福佬」也是 他稱,是客家人對於閩南和潮汕人的一種帶有貶義的稱號。確定了這一點,也就確定 了「福佬」一詞出現的上限,那就是不能早於客家民系形成的南宋中葉。因此,所謂 從特定歷史背景中考察「福佬」一詞的出現,實際上是要清理南宋中葉後客家與「福 佬」兩個族群的相互關係。 從宋代開始,特別是自南宋以後,閩南人已大批地成板塊狀地移民到粵東的韓江流域 、榕江流域和練江流域(說詳第五節),而在這一時期,粵東的西部也已然成為客家 大本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土地、資源等現實利益的矛盾,這兩個族群在粵東的關 係較之其在閩西、閩南的關係更為緊張、彼此的隔閡和仇恨也較為顯著。表現在彼此 的稱呼上,出現了互相用污衊性字眼相稱的情況。 對於客家人來說,可以拿來作文章的是閩南人(包括移居到粵東的閩南人)先民的民 族成分。 我們知道,唐代以前南方少數民族被統稱為「南蠻雜類」,「獠」是其中重要的一員 。《隋書‧南蠻傳‧序》曰: 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蛋,曰獽,曰俚,曰獠,曰色。俱無君長,隨山洞而 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其俗斷髮文身,好相攻討,浸以微弱,稍屬於中國,皆 列為郡縣,同之齊人,不複詳載。 這裡說不少「南蠻雜類」完成了漢化,成了一般郡縣中的編戶齊民(《隋書》稱「齊 人」是避李世民諱,改「民」為「人」)。但就閩粵二省來說,直至唐宋時期,開發 程度還相當低,還有相當多的蠻夷未被同化,在中原士人眼裡仍像妖怪、魑魅一樣。 這種情況,到宋代雖有改觀,但並未根本扭轉一般士大夫對閩粵的輕視和恐懼。南宋 寶祐六年(1258),胡太初被任命為汀州太守,親朋驚呼:「是辟遠而難治者也!」 (《臨汀志》序)就是證明。 在閩粵,「南蠻雜類」多稱為「獠」。「獠」的含意很寬泛,有時連「俚」、「蛋」 也包括在內。為了區別「獠」內部的不同種落,常在「獠」之前冠以「獦獠」、「俚 獠」等名。例如六朝人裴淵謂俚獠「風俗好殺,多構仇怨」(裴淵《廣州記》);唐 初據有潮、循二州土豪楊世略,史稱其為「俚酋」(《新唐書》卷一《高祖紀》及卷 八七《林士弘傳》);禪宗六祖惠能初見五祖弘忍時,五祖曰:「汝是嶺南人,又是 獦獠,若為堪作佛?」(《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唐玄宗天寶元年,置嶺南五府 經略,職責是「綏靖夷獠,統經略、清海二軍」(《資治通鑑》卷二一五)。如此等 等,不一而足。到了明代,嶺南諸獠又多統稱為「峒獠」或「山獠」。顧炎武曰: 「峒獠者,嶺表溪峒之民,古稱山越。唐宋以來,開招浸廣,自邕州以東,廣州 以西,皆推其雄長者為首領,籍其民為壯丁,其餘不可羈縻職務,則依山林而居 ,無酋長版籍,亦無年甲姓名。以射生物,凡活蟲豸能蠕動者,皆取食之,謂之 山獠。《虞衡志》所謂蠻之荒忽無常者也。……雖有衣冠雜處,不能化也。」注 曰:村氓與蠻獠相雜,有士夫之家,亦不能制。(《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第19冊 《廣東下》) 按「獠」字古讀如「佬」。《宋本‧玉篇》犬部第三百六十四:「獠,力道切,夷名 。」是「獠」作為少數民族名稱時讀如「佬」的明證。因此之故,元代福建、廣東一 帶的「蠻獠」或舍族領袖往往稱為「大佬」或「大獠」,且兩者可以互相替代。(參 見《元史》劉國杰、蕭乃台、王英等諸人列傳)因此,「福佬」之「佬」,應是由「 獠」字轉化而來,作為他稱,帶有輕蔑和侮辱的意味,或可無疑。 至於「福」字,似指這一部份「獠」是從福建來的,「福佬」者,乃福建「夷獠」也 。不過,在客家方言中,「福佬」之「福」讀如「貉」,「貉」與「獠」字相配,貶 義更強烈,蔑視的程度更深。當福佬人稱客家為「客仔鬼」時,客家人反唇相譏,用 「貉獠」之稱加以反擊,是容易理解的。 對於這一推斷,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一則材料提供了佐證。該書原第17冊 《廣東上》引《永安縣志》曰: 舊屯十二,今存其七。廢等兩巡司,本以游徼為官,無為歷多矣。四境今無虞乎 。上鎮黃花,北近藍能大小徑,東出程,揭貉獠坪南嶺,南通螺溪馬公寨、黃峒 、新村、卷蓬,南鄰松坑、碗窯。往皆盜賊門戶,獨西無外患,可徒睫之視哉! 文中「貉獠坪」一語,是「貉」、「獠」兩字連用的確鑿史例。按永安縣即今紫金縣 ,屬河源市管轄,是一個純客家縣。其東境與程鄉縣和揭陽縣鄰接,程鄉縣(今梅縣 等地)也是客家地區,揭陽縣的大部分是福佬地區。在紫金、程鄉、揭陽三縣交界的 某處地名稱為「貉獠坪」,可以設想,其地應偏在揭陽縣一方,然而無論是從紫金縣 的角度,還是從程鄉縣的角度,把這一屬於「福佬民系」的地方稱為「貉獠坪」,也 正合乎當時客家、福佬兩民系結怨甚深的歷史實際。 總之,「福佬」一詞,最初是粵東客家人對於潮汕人帶有貶義的稱呼,後來成為所 有客家人對所有閩南人和潮汕人的蔑稱,最後,閩南人和潮汕人也接受了這一稱呼, 不過排斥了「貉」字,選定了「福」字,並把「佬」字另加詮釋,解為長老之老,或 乾脆稱為「福老」。 -- 一圖勝萬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64.27

03/18 05:54, , 1F
根本胡扯,真的會客家話的就知道學佬福佬河洛音根本不同
03/18 05:54, 1F
文章代碼(AID): #12bTxpj2 (TW-languag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2bTxpj2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