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資工系畢業生的職缺競爭力與形象 ?
※ 引述《aaronliu0719 (hmm....)》之銘言:
: 若跳脫「資」字輩科系思考,資策會、職訓局
: 也開了一堆班訓練非資訊類科系的人軟體設計
: 這些訓練班出身的非本科系生,不也是一樣的狀況?
30 年前, 電腦的一個最大用途就是中文打字機. 也就是白領階級
的表格文書與檔案處理. 那時候, 每個行業都要 "會電腦" 的人.
其間, 單一個中文碼, 鬧了近 20 年都沒法擺平, 但也算都用電腦
印出整齊的報表了. 有了自製的微電腦, 最需要的人就是 辦公室
自動化 與 生產線電腦輔助的半自動化, 所以資策會大量訓練人.
而中文碼的最後擺平就是靠 字碼字形不要錢 的 BIG5, 但也要拖
到學術網路出來的 199X 年代.
"基礎的標準規範難以迅速建立" 是軟體發展的一個致命現象, 這
其中 "與民爭利" , "圖利他人" 永遠是公務體系的惡夢.
: 考量教育成本之下,只要買電腦、找老師就能
: 設立的資訊科系,比起電機、化工、醫學都要
: 「便宜」很多,而且相對於文史科系,資X系
: 就業又比較順暢,自然成為學校設系時重要的考量
"一直缺人" 是其中的主因, 若說教育部都不管師資設備與市場需
求, 那也是騙人的. 我們有個很愛管事的教育部, 只是學術網路較
寬鬆的形象讓人容易誤會.
: : 每個公司都是從業員工共同打拼一同創造出價值來的, 資x並不是只進入
: : 軟體公司, 也進入資訊硬體製造業, 甚至 IC 製造業. 台灣能賺錢的產業
: : 都有資訊人員, 多數台灣的製造業有分紅制(這是來自電腦硬體業), 早期
: : 的這些公司都是員工入股參與的, 可是軟體公司獨資居多資本額也低. 計
: : 較待遇是人之常情, 但仔細比較會發現, 資x比較少發生共同打天下的現
: : 象, 但電機工程類的, 顯然就比較多.
: 軟體業要能夠創業創得有規模,往往也非一人之力可及,
: 只是一個人出來當SOHO也叫創業的話,那麼其數量自然會
: 將較具規模的創業者所佔的比例沖淡
: 因此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是不是電機工程類的畢業生
: 比較不容易從事SOHO或開設一人公司?
: 我想這個答案還滿明顯的
台灣早期的相容PC外銷時, 不是從大公司開始的, 是以工業區的電子電路工
廠開始的. 資金都不大, 後來才逐漸被整併. 因此, 後來做軟體的都有這種
相類似的夢.
相比於國外, 台灣沒有創投基金的來源, 國外的資金也不看好也就很少進來.
至於大公司, 那都是很謹慎的. 即使看燒錢的政府部門與資策會, 那也是被
審計綁的死死的, 那能接受投下去可能啥都沒留下(沒啥設備可以抵償), 可
能還留了好幾張口等著善後.
當然, 公務系統的這幾樣特徵:
1.無法決策, 基礎建置遲緩, 怕圖利他人.
2.怕擔責任, 沒有擔保, 沒有保證, 無法驗收.
3.最怕養人.
應該就是很多人認為政府不重視軟體的來源之一.
其實, 在這種環境下, 把這事寄託給公務系統是近乎 緣木求魚.
印度幾乎就是以 "賣身投靠洋人為奴" 才換來軟體業的三餐, 那條路, 台灣
早就是 "不願意".
: : 打天下時, 總經理兼工友, 送貨還兼業務員, 軟硬體一起來, 電機工
: : 程的寬廣基礎都是本錢. 分工很細的資x算是生不逢辰, 以為會有天下可以
: : 坐, 認為事情都會是妥妥當當分的好好的, 可是就是沒發生.
: 電算中心這種例子太極端了吧
: 周遭幾個同學想進學校電算中心的,都只有約聘的缺可以佔
: 裡面的缺早就被老人佔滿了,就算現在已經是廣設資訊科系的局面,
: 以學校的人事流動率來講,要把以前的人替換掉也要等他們退休吧
這就是一個明顯的例, 不可能拿一個 "資x" 神主牌 就能 "天下無敵手" 的
混出別人沒有的機會, 一切還是實力競爭. 現在沒 資x PhD 應該很難直接
進得了國立大學電算中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1.146
推
09/27 10:02, , 1F
09/27 10:02, 1F
→
09/27 10:06, , 2F
09/27 10:06, 2F
推
09/27 11:06, , 3F
09/27 11:06, 3F
→
09/27 11:07, , 4F
09/27 11:07, 4F
→
09/27 11:09, , 5F
09/27 11:09, 5F
推
09/28 00:47, , 6F
09/28 00:47, 6F
推
09/28 01:07, , 7F
09/28 01:07, 7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Soft_Job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