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最後一根稻草... 嗎?
: 分享一些個人看法:
: 建立一個這種團隊, 並不應該仰賴各成員的工作互相overlap來達成, 因為這是
: 十分不經濟的作法(不只就人力運用而言, 抑或是溝通協調而言)
: 要達成這個目標, 個人認為關鍵在將各成員的輸入、產出進行標準化、規格化,
: 這樣子要抽換任一個成員的成本將會相對降低, 一旦完成這個工作, 溝通協調的
: 問題自然也不會產生, 因為不管是誰來接, 都能很快上手。簡單地說, 就是將各
: 成員當成一個模組來使用。
一個有出息Developer坐在電腦前,他深刻的了解到自己是顆標準規格的螺絲釘,於是
他可以快樂希望的寫程式而不會擔心自己的未來?
我比較相信他會努力的鑽研技術,努力的建立自己的『不可取代性』,然後趕快離開
這個『模組化』的鬼地方。
我想,軟體工程指的不是把人當成模組看待,而是把軟體設計成可模組化的,或把工作
內容、項目依軟體開發的特質合理定義清楚的一門學問。會把人當成模組的是某種在人
員管理上的過時態度。而這種態度或假設,忽略了人的個體差異性,以及人具有很多無
法預期的非線性動態變動特質。
人只有在被當成人來看待、接受以人的本質為基礎發展出來的管理技巧,才能發揮出最
大的腦力資本效益。
簡單的說,比起研究工業工程、流程管理、要徑之類的,多多吸收認知心理學、腦神經
科學、社會學,說不定還對專案成功更有幫助。
當一個工作有越高的可取代性,就會有越高的人員流動率,你看櫃台小姐、行政助理
這類工作的平均流動率就知道了。
就算不考慮人性好了,討論實務上的工作內容。
對於機械工程模組,完美的按照設計的規格輸出入是最好的。
對於軟體開發者...標準的輸出入?你指的是中文聽說能力嗎?
定義清楚的工作內容通常並不可行。
機械通常按照既有已知規範、欲解決某個明確的已知問題而設計,那麼當某個問題是通
用的,例如將兩個鐵片栓緊的一種利用螺旋紋路間巨大摩擦力的解決方案,這種解決方案
的具體產品(螺絲釘與螺帽)就能稱作模組。
人究竟是要符合哪個具體規範,去解決哪個『已知』問題好來讓自己可以被稱作模組呢?
更多的時候,軟體開發者的工作是要去挖掘更多團隊還未知卻重要的問題,並且提供解決
方案吧?
軟體開發就我所知有一大部分的領域要求開發者在不確定的需求、模糊的限制條件、
有未知風險的技術領域下去做開發,而這些軟體的需求與限制條件比起機械,離終端的
人類使用需求更近。況且,幾乎無可否認的,軟體的『製造』就是設計,而設計就是得
靠人來做。一個不論是『需求』還是『供給』都離人的價值判斷這麼近的產業,以生產、
製造領域的想法來規範、評量是不合理且也不效率的。
我並不否認方法論、品質管理的重要,也不會認為CMMI、RUP或者其他有名的軟體開發
流程不好,但是他們都是對專案『事務』的管理,而不是對『人』。
所以,我也不意外常常有人覺得它們沒用,或是麻煩,因為這些人的公司可能連最基本
的人的管理都沒有做好。
我相信,人的管理,特別其中Undocumented的部份只會越來越重要。
--
生命起源於簡單的化學反應,靈魂是腦神經上頭的火花。
掌紋沒有含意,不過是具有止滑功用的紋路。
而神不存在,死去的人們只是等待細菌分解的腐肉而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16.20.172
推
03/24 22:36, , 1F
03/24 22:36, 1F
→
03/24 22:37, , 2F
03/24 22:37, 2F
→
03/24 22:38, , 3F
03/24 22:38, 3F
→
03/24 22:40, , 4F
03/24 22:40, 4F
→
03/24 22:40, , 5F
03/24 22:40, 5F
→
03/24 22:41, , 6F
03/24 22:41, 6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8 之 15 篇):
Soft_Job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