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好奇問一下可能屬於總經的科技泡沫問題
※ 引述《Deltak (藍田五十弦)》之銘言:
: 安安
: 這兩年AI出來,很多科技公司估值都上升
: 假設本益比不變,或是不要變高太多的情況下
: 科技公司估值大幅上升,代表營收大幅上升
: 但營收大幅上升,勢必消費力也要大幅上升
: 例如NV賣顯卡給Meta,Meta賣服務給消費者
: 但消費者的消費力並沒有增加那麼多
: Meta卻花那麼多錢跟NV買顯卡(算力)
: 這時候如果Meta股價被推升
: 那算不算是泡沫?
: 主要我想問的是,消費者身上的錢就那麼多
: 再怎麼榨也不會更多了
: 那上升那麼多的營收(估值、股價)是哪來的?
因為你假設的前提就不對了,消費者身上的錢不會是固定的,
你進行借貸,銀行也願意借錢給你,那你憑空就生出錢來了,
現代金融體系玩的就是借貸的遊戲,正常狀況下都是運作得很好,
什麼叫正常狀況?就是你借得到錢還得出利息,現金流沒有斷裂,
泡沫什麼時候被戳破?升息或資產下跌,導致還不出錢或資不抵債。
https://i.imgur.com/h0zcC6z.jpeg

在網路泡沫形成過程中,寬鬆的貨幣與借貸環境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998年秋天,受亞洲金融風暴及對沖基金LTCM倒閉引發的風險影響,
Fed出於對全球信貸市場惡化的擔憂而緊急降息,並鼓勵銀行向LTCM提供
紓困貸款。這次介入在市場上強化了一種預期,即Fed會在股市下跌時出手救市
(俗稱「葛林斯潘擔保」或Greenspan put現象)。
由於1998年底降息後美國經濟很快復甦並進入股市狂熱,聯準會在隨後一段時間
內並未立即收緊銀根。一直到1999年中,面對過熱的股市和經濟,
Greenspan才轉向鷹派立場,開始連續升息以給經濟降溫。
從1999年6月到2000年5月,聯邦基金利率目標被逐步提高了1.75個百分點
(從4.75%升至約6.5%)。這一系列利率調整的時機被認為相當關鍵:
此前的低利率政策被指助長了資產價格飆升,而後期的快速升息則被視為刺
破泡沫的導火線之一。
所以與其說是科技泡沫不如說寬鬆的借貸環境提供了滋養投機的溫床。
在泡沫形成階段,充裕的流動性和較低的資金成本使得資金大舉進入
高風險的網路產業。而當聯準會後來為對抗通膨和市場過熱而收緊銀根時,
資金環境驟然轉向緊縮,許多依賴外部融資的新創公司撐不下去,
從而加速了泡沫的破滅。
去看一下上面利率與GDP的對照圖就一目了然。
至於現在的AI浪潮跟當時的科技泡沫能不能類比?
我建議你去看一下七大巨頭的資本支出佔他們的營收以及利潤比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2.53.8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740122014.A.E5F.html
→
02/21 15:29,
1天前
, 1F
02/21 15:29, 1F
→
02/21 15:29,
1天前
, 2F
02/21 15:29, 2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Stock 近期熱門文章
190
491
58
120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