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鶴佬話入門] 第四課:會、不會

看板TW-language (臺語板)作者 (NA)時間19年前 (2005/06/11 19:2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10 (看更多)
其實當我看到這個語料的時候, 腦中閃過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這個想法. 顎化之後的擦音化在語音演變中的確是普遍的現象. 但是幾分鐘後我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要這麼說, 我們就得解釋: 為什麼t+i在其他的地方都沒有這個變化, 只有在這個地方發生變化? "音變無例外"是歷史語言學很重要的信念(或教條), 但是這個tit變成tsit跟其他的t+i比起來, 顯然是個例外的變化. 對於例外我們就必須解釋為什麼會有例外. 而我們無法解釋. 用弱化來解釋的好處是, 我們可以解釋為什麼只有這裡弱化, 而其他的t+i卻不弱化. 答案很簡單, 因為這是一個弱音節, 用比較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輕聲. 也就是說,這個變化的規律是: tit在弱音節中也弱化了, 弱化的結果就是tsit. 這樣就給這個現象設定了條件, 就不違背語音演變的一致性. 一般歷史語言學的教科書都會講到"弱化" 輔音(子音)的弱化就是由強輔音變成弱輔音. "強弱"到底是什麼意義, 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到底哪些音比較強,哪些音比較弱, 也還有少數一兩個地方有不一致的意見. 但就現象來說, 語音的"強弱"大致跟響度成反比. 例如塞音和擦音比起來, 塞音是強輔音, 擦音是弱輔音, 塞擦音介於二者之間. 歷史語言學認為弱化是語音演變的趨勢, 所以當我們說一種現象是弱化的時候, 是不需要理由的. 何先生的書上有一張語音響度的圖表, 看那張圖輔音的部份,大致就可以知道"強弱"的關係. 他的書上沒有特別談弱化的問題, 大概是因為謹慎的緣故. 接下來我們再來想一個問題, 假如我們採用顎化→擦音化的想法, 而且可以為這個想法找到變化條件. 那麼這個解釋是不是也可以接受呢? 我的答案是:弱化的解釋還是比較好. 為什麼?因為簡單. 試比較: (1) ti→tsi t弱化成ts (2) ti→t(j)i→ts(j)i t顎化成t(j),然後再擦音化變成ts(j) (1)顯然比(2)簡單, 基於 越簡單的解釋往往是越好的解釋, 我們還是認為(1)比較好. ※ 引述《khoguan (Khoguan Phuann)》之銘言: : : 推 dotZu:我一直以為會食得那個詞尾是發chit耶… 218.167.109.17 06/04 : : 推 Richter78:我也是發cit(教羅chit) 218.166.59.116 06/04 : : 推 dotZu:查了線上辭典是標tit 沒錯 218.167.109.17 06/04 : : 推 TWkid:應該是受到前面"c"的同化作用 61.216.45.65 06/04 : : 推 skylm:同化通常是相鄰的音.這個應該是塞音弱化成塞擦音. 140.112.219.2 06/04 : : 推 skylm:更正一下,這種同化也是有的.但 e7 lim1 chit 總不 140.112.219.2 06/04 : : → skylm:能說是同化. 140.112.219.2 06/04 : tit -> cit : 它的聲母變化,叫做「顎化作用」(palatalization) : 是因為受到後面的前高元音 i 的影響,導致舌尖聲母 : 的發音部份往上顎後移。這是一種同作現象。同時也發 : 生塞音變塞擦音的現象,這是因為顎化的塞音對我們來 : 說很難發,所以改用塞擦音代替。 : 舌尖、舌根聲母都可能顎化,像北京話就是這樣。產生了 : 系統性的音變。ㄍㄧ ㄎㄧ 都變成了 ㄐㄧ ㄑㄧ : 可參考何大安教授的「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一書, : 寫得非常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9.2 ※ 編輯: skylm 來自: 140.112.219.2 (06/11 22:51)
文章代碼(AID): #12giiN34 (TW-languag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2giiN34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