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年輕博士難覓教職

看板AfterPhD (博士後)作者 (爆笑貢丸湯)時間16年前 (2009/11/11 11:30), 編輯推噓3(3051)
留言54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9 (看更多)
我也提一下個人的觀點 許多專科學校升格後 變成科技大學 前文有提及腹地阿 師資是否該隨升格而連動 這些其實是很有趣的問題 對於研究與教學 一直是台灣學界難以平衡的問題 首先我談談幾個例子 案例一:家父 家父為私立工專講師 當時進學校的背景為 中原理工學院進修部畢業 中原理工時期白天在中科院任實驗助理 中原理工畢業後至工研院機械所服務 年資約七~八年 正研究員 組長 後來成立機械加工廠 經營管理有問題而關門 隨後進入私立工專任講師一職 該工專在約略五年後升格為技術學院 在升格技術學院兩年後家父進入中央大學博士班 三年半畢業後隨即升等副教授 再過三年升等為正教授 目前僅上專題課(三學分)、碩班研究討論(共兩學分)、進修部一門專業(三學分) 他的教育理念: 與其在大學部浪費時間學生都不聽 不如專上些無關緊要的課 指導碩士生(每年兩個) 投稿發表(每年約五篇SCI) 執行國科會計畫(每年一件) 把碩士生帶好 等他畢業幫忙找個不錯的工作(我老爸門徒很多) 閒暇之餘就叫當初的老同事(還是講師,沒念博士班)一起做點研究 然後讓他們利用著作升等助理教授 案例二: 我大學工程數學老師 當時為留美碩士 講師 也是工專時代進入學校 而我唸時該校也為科技大學 目前該師成為我學姊 正在進修博士班當中 而當時的她小孩還小 所以他不願意進修 所以注重教學 上課非常有條理 目的是讓所有程度低的同學都能會個基本 要是碰到我這種小時不學好 長大圖上進的學生 都利用課餘時間為你打基礎與教你更進階的內容 當然前提是你要去找他 跟她聊聊天時 得知她念博士的目的是避免被淘汰 所以我想 即使畢業升等為副教授後(舊制) 他應該不會續做研究 案例三: 我碩士時代線性系統老師 留美博士(密西根機械博士) 副教授 上課才找的到人(前提是不停課) 每年研究成果為兩篇國內研討會論文(碩班學生每人投一篇,是學校畢業條件之一) 每學期約上二十節課 當然你會問副教授就算超鐘點也不會這麼多 原因是他還上很多體制外的課 譬如台德班 或是推廣教學 ========================================================================= 講了這麼多案例 其實我認為若是教授有持續作研究 當然是不錯的 但是萬年副教授或萬年講師是否該淘汰 這是有待商議 身為學生這麼多年 我發現認真教學的反而是講師或是萬年副教授"居多" 而新進助理教授大多為了拼升等 所以課程規劃"通常"比較鬆散不易吸收 而正教授"大多"忙行政外務(像我老闆) 等退休 灰心(像我老爸) 所以對於學生來說 反而是那種拖累學校佔缺的人反而受學生歡迎 因此我認為 學校教師的淘汰機制 必須存在 但不應該以論文數為唯一基準 或許我們眼中的萬年副教授或講師 其實對學生來說才是助益最大的 雖然他的論文量 或許真的很少或沒有 該淘汰的是屬於案例三那類 這種人各間學校每個系(本人唸過四間大學,兩私立兩國立) 就我觀察的結果 至少二至四人跑不掉 光這個缺出來其實就可釋出相當多之就業機會 但是若以發表量 然後比職等、年資 很容易造成毒瘤仍在的情形 要知道多萬年副教授 可是非常認真於教學阿 ===================================================================== 題外話! 政府口口聲聲要將大學分級 研究型、實務型、教學型 永遠卻有只關心將經費投注在研究型大學上 逼的所有大專院校都必須說 我朝研究型大學發展 也是造成這種唯論文是問的怪現象主因吧! 大學應該力主教學型或實務型 碩博士再來討論研究型 否則大家都在做研究 誰來讓大學部同學好好學習基礎? 然後這些大學部的人到達碩、博班後 什麼事都以投稿為目的 投上了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成果 (老實說 這就是現在的我) 其實學者常說 台灣投出去的論文很少成為高引用度文章 也就是說是量多質不精 也多人說這是因為台灣只注重"篇數"的緣故 其實我認為這根大學的基本底子扎實與否也有關係 我觀察高引用度文章的背後 是能通俗的對各問題提出改善方針 可見作者必須是基礎功夫相當厚實 而一般文章 僅能針對某侷限範圍內的問題 像我 要用到什麼數學 回去唸通解決就好 反正能解決 能投稿 就好 你可以說這很消極 卻不能改變什麼 因為答案只有一個 我要畢業!! (我要升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4.44.169

11/11 11:34, , 1F
push 把學生教好 比發些無意義paper有意義。
11/11 11:34, 1F

11/11 11:35, , 2F
可惜現在大家都只重研究,教學反而不重視了....
11/11 11:35, 2F

11/11 11:44, , 3F
如果只是專心教學,那找個補習班老師來不就能解決一切
11/11 11:44, 3F

11/11 11:46, , 4F
問題了嗎??大學教授不應該是吃大鍋飯的地方吧。
11/11 11:46, 4F

11/11 12:02, , 5F
學校應該要有non-tenure track instructor
11/11 12:02, 5F

11/11 12:02, , 6F
s大,如果大家都認真作研究,那國家財政很快就完了
11/11 12:02, 6F

11/11 12:03, , 7F
在美國有的系上有對少老師本來就是專職教書,如果不想做研究
11/11 12:03, 7F

11/11 12:03, , 8F
而且也不且實際。我國外唸博時的學弟(老美),就故意選教學
11/11 12:03, 8F

11/11 12:04, , 9F
型的大學,三年沒作什麼研究就tenured, 但是他們學校的學生
11/11 12:04, 9F

11/11 12:04, , 10F
對他們學校是很讚揚的,因為他們走務實而不走虛幻,作自已
11/11 12:04, 10F

11/11 12:05, , 11F
能力許可的事,也努又去做。這也不很好?
11/11 12:05, 11F

11/11 12:07, , 12F
一堆無法作研究的學校卻去搶經費,到頭來苦的是真的想作
11/11 12:07, 12F

11/11 12:07, , 13F
研究的
11/11 12:07, 13F

11/11 12:08, , 14F
dos大這樣說也確實是沒錯,如果能專心教學讓補習班生態
11/11 12:08, 14F

11/11 12:09, , 15F
研究故然重要,但不能只有作研究的人,現在的制度真的在
11/11 12:09, 15F

11/11 12:09, , 16F
消失的話,那也確實是對的。可是敝人最討厭的就是掛羊頭
11/11 12:09, 16F

11/11 12:10, , 17F
賣狗肉。研究不行,教學也不怎麼樣。這種人的存在本來就
11/11 12:10, 17F

11/11 12:10, , 18F
制造自私型的老師,這樣有比較好嗎?
11/11 12:10, 18F

11/11 12:10, , 19F
是奇怪的事情。而且如果要說在研究型大學搞好教學,那根
11/11 12:10, 19F

11/11 12:11, , 20F
本也就是瞎扯。我個人認為現在的論調也很奇怪。
11/11 12:11, 20F

11/11 12:12, , 21F
如果是研究爛教學也爛那種,是該洮汰啦,不過如果兩樣中有
11/11 12:12, 21F

11/11 12:12, , 22F
一樣好,那去適合自已的學校會比較開心吧。人各有志,當
11/11 12:12, 22F

11/11 12:12, , 23F
研究不行=專注認真教學..這種邏輯本來就不成立。
11/11 12:12, 23F

11/11 12:13, , 24F
好老師,努力教學幫助學生也是很讓人敬佩的
11/11 12:13, 24F

11/11 12:16, , 25F
我個人是同意教學型教師確實對大學來說是很重要。
11/11 12:16, 25F

11/11 12:18, , 26F
但是不得不承認,要培養一位強的研究型教授比起一位會教
11/11 12:18, 26F

11/11 12:18, , 27F
書的教授,要困難的多。而且對於國家整體利益來說的話,
11/11 12:18, 27F

11/11 12:19, , 28F
好的,實在的研究型教授還是比較重要的。畢竟知識是可以
11/11 12:19, 28F

11/11 12:20, , 29F
教的,而且很快。但是要創造或是去發現的話往往不是那麼
11/11 12:20, 29F

11/11 12:20, , 30F
容易的。
11/11 12:20, 30F

11/11 12:23, , 31F
所以我覺得學校只需要保持一定數量有教學能力的教師。
11/11 12:23, 31F

11/11 12:24, , 32F
剩下的該退的就趕緊退一退。不然倒楣的絕對是後人,不會
11/11 12:24, 32F

11/11 12:25, , 33F
是在座的各位也包含我。
11/11 12:25, 33F

11/11 12:28, , 34F
但是如果站在後人的角度來看的話,確實是該請那些沒貢獻
11/11 12:28, 34F

11/11 12:29, , 35F
的教授或是副教授們下臺了。
11/11 12:29, 35F

11/11 17:04, , 36F
我看到的萬年副教授,通常都是工作態度有問題,所以教學
11/11 17:04, 36F

11/11 17:04, , 37F
也通常不會太好。
11/11 17:04, 37F

11/11 19:06, , 38F
同意樓上兩位,我知道的萬年副教授都是教學跟研究兩者都有
11/11 19:06, 38F

11/11 19:07, , 39F
問題,好的研究者難尋,好的教學技巧可以培育。但問題是很多
11/11 19:07, 39F

11/11 19:07, , 40F
萬年副教授,萬年助理教授,甚至一些資深教授,都是兩者皆廢
11/11 19:07, 40F

11/11 19:08, , 41F
還是應該回歸正途,建立研究評鑑跟教學評鑑兩套系統。讓老師
11/11 19:08, 41F

11/11 19:08, , 42F
在兩套系統中選擇自己要走的路,然後藉此淘汰兩條路都走不好
11/11 19:08, 42F

11/11 19:09, , 43F
的那些,把位置清出來,才能夠對新進的人施以比較嚴格的評鑑
11/11 19:09, 43F

11/11 20:08, , 44F
研究作不到國際水準就別做了. 純粹浪費社會資源.
11/11 20:08, 44F

11/11 20:17, , 45F
台灣學校太多. 人才有限. 資源分散.
11/11 20:17, 45F

11/11 20:18, , 46F
評鑑來評鑑去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 會教的就哪幾位.
11/11 20:18, 46F

11/11 20:19, , 47F
能做研究的就那幾位. 除非你這評鑑能讓表現差的學校收攤.
11/11 20:19, 47F

11/11 20:20, , 48F
不然評一百年,還是一樣每間學校裡面龍蛇雜處.
11/11 20:20, 48F

11/12 00:03, , 49F
希望樓上的學長姐們能討論出幾個能普遍通用的評鑑原則 因為
11/12 00:03, 49F

11/12 00:04, , 50F
你們提出的觀點戳到台灣人文社會研究的困境 可笑的卻是要用
11/12 00:04, 50F

11/12 00:05, , 51F
適用理工的評鑑原則來評鑑人文社會學科 這樣很多老師過不了
11/12 00:05, 51F

11/12 09:00, , 52F
學生程度也有差...老實說 很多學生都只抱著拿學位的心態
11/12 09:00, 52F

11/12 09:01, , 53F
來唸書...有時教的真的很灰心 全都給過大家都開心
11/12 09:01, 53F

11/12 09:01, , 54F
自己就專心在研究上就好...
11/12 09:01, 54F
文章代碼(AID): #1A-Y_PoL (After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Y_PoL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