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葉綠體基因轉殖到人類的問題

看板Biology (生物學)作者 (雜碎。)時間8年前 (2016/09/27 18:46), 編輯推噓2(207)
留言9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這個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之一XD, 來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談到葉綠體不能只把它當成一般的胞器, 葉綠體是secondary endosymbiosis的產物, 算是半個活的原核生物, 它一定有自己的genome, 自己的ribosome, 做出自己運作需要的protein, 但是很大一部分的maintenance的gene會在演化中轉移到eukaryote host的nuclear genome裡面. 印象中要維持一個葉綠體的運作最起碼也要個三五百個gene吧(<1Mb)? 退一步來看, 我們現在都還不太有辦法做單個基因de novo的動物活體細胞轉殖, 要轉一個二次內共生的胞器到特定的人體器官內還要維持, 這個光看得到的難題就 無敵多. 提供幾個我覺得很有意思很值得參考的例子, 首先就是Elysia屬的海蛞蝓. 這個屬 所有的member都會吃海草偷葉綠體到自己的細胞裡面, 但是只有chlorotica這隻, 只需要出生的時候吃一次就夠了, 因為海草的核內很多maintenance的gene在某個事件 中轉移到E. chlorotica裡面, 所以他的葉綠體可以在海蛞蝓的細胞內開心活著. 其他的Elysia都是葉綠體用完了要再吃補充. 另一個例子我覺得也許比較可能適用在 活體的是dinoflagellata的Symbiodinium. 就是跟珊瑚胞內共生的甲藻. 他基本上 是以整顆完整的細胞的型態躲在人家host細胞裡面, 所以host不太需要提供太多 protein什麼的給人家, 只要餵人家吃養分剩下的他自己會處理. 用這招的話就只需要 讓symbiodinium認得皮膚細胞然後躲過免疫系統這樣(講得很簡單XD) 我覺得最好是要做成像果醬或是乳液那樣啦, 塗一次可以撐兩週這樣, 然後就大家 一起在走廊上曬太陽. 而且還得做得很便宜, 最好是落後國家都可以OEM自己生產這樣. 所以技術水平還不能太高. 喝水反而是我覺得最不用考慮的, 就多喝一點唄. ※ 引述《sr291 (HappyHealthy)》之銘言: : 【問題】:葉綠體(胞器)基因轉殖到人類體細胞 : 【問題起因】:目前學到基因工程想問 : 不知道想法對不對 : 【個人看法】: : 1.基因轉殖過程會面臨的困難: :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結構不相似, : 因此植物基因 轉殖到 人類細胞有困難度。 : 2.成功的話,帶給人體生理上的改變: : 人體會長出葉綠體 身體會變得較為鮮綠, : 為了提升對陽光與水的需求,不能只靠喝水,皮膚會特化為薄面、通透性佳、 : 直接可以接受水面進出。 : 但人類沒有細胞壁 因此會整個就軟軟的 有點果凍的感覺。 : 3.成功的話,帶給人類生活的改變: : 吃飯的時候,大家都在走廊上曬太陽。 : 4.成功的話,帶給人類與生態系的影響 : 生產者增多,消費者減少。 : (1)對人類影響:養分來源增加 : (2)對生態系影響:減少生態系 大氣CO2的含量。 : 目前每個答案都不太確定 : 尤其是1.4. : 希望大大們可以提供意見 : 謝謝建議 : 【參考資料/連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1.111.5.16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iology/M.1474973196.A.02E.html

09/27 20:24, , 1F
這滿有趣的,比菟絲子含有寄生植物葉綠體等物質還來得獵奇呢
09/27 20:24, 1F

09/28 08:52, , 2F
我是覺得這樣能量不足以維持人類活動....最後大概會變
09/28 08:52, 2F

09/28 08:54, , 3F
植物人,然後靠神經網溝通....(一整個阿凡達看太多)
09/28 08:54, 3F

09/28 11:08, , 4F
謝謝I大的想法~
09/28 11:08, 4F

09/28 16:03, , 5F
要像你最後一段想的 人會長得不太像人XD
09/28 16:03, 5F

09/28 16:03, , 6F
你看海蛞蝓為了增加表面積都變成葉子了
09/28 16:03, 6F

09/28 17:09, , 7F
當補充嘛 而且海蛞蝓在水下光照度降低很多啊
09/28 17:09, 7F

02/10 02:03, , 8F
太有趣了!我也想像過人類有葉綠體就能解決糧食問題~其
02/10 02:03, 8F

02/10 02:03, , 9F
實蠻棒的
02/10 02:03, 9F
文章代碼(AID): #1NwauC0k (Biology)
文章代碼(AID): #1NwauC0k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