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長久以來的疑惑...台灣大學學制vs歐美꼠…

看板global_univ (世界各國大學資訊)作者 ( PROFOUND)時間17年前 (2007/11/07 11:58),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6 (看更多)
我只能說,因為很欠p幣,又上來騙p幣了 XDDD 現在剛好在美國念大學,所以上來講一下美國大學的學制 我個人覺得原PO大概對國外學校有很好的幻想吧,不然就是對大學教育抱著太大希望了 恕我直言,原PO可能有點過度美化國外大學了,至少在所謂專業性上面 至於為甚麼,下面回答。(請不要鞭我用英文,我盡量中文) 首先,我的例子只是Business School,並不應用在所有科系上 先談美國大學學分修習,semester是120學分畢業,quarter是180學分畢業 (1 semester credit=1.5 quarter credit) 裡頭不管是semester或是quarter制,非本科系的學分要佔一半以上才能達到規定 也就是如果你是b school的,non-business credits(general)要佔修習課程中一半 美國剛進大學是沒有選科系的,通常都是一、二年級先修課 畢竟non-business credits就佔了一半,所以學生選課的幅度很廣 一方面可以發堀興趣的所在,一方面也可以先把非本科系學分修完 而我待過的二間大學,就連這些general都有規定 比如有VLPA,Visual, literary & Performing arts I&S Individuals & Societies還有NW:Natural World 這幾個方面的課都要修滿規定的學分,剩下的才是自由選修 所以不論你想不想,在大學中你還是有很多時間是在修習非本科系相關 相較起來,台灣的確是一開始就分科系,但之後非常focus在本科系的課上 這是很大的差別 大學來就是通識教育,要再專精再深,請念碩士或是Phd 再來,看個人情況,很多人是從修課中找到興趣,才決定自己科系 如果就商學院來講,美國大約Top40的商學院大學部,都是要再申請的 也就是,從高中開始,你要先申請進大學,之後要念商科,再申請進入該大學的商學院 申請商學院,每個學校的要求不同,但大多數都是要你先修基礎商科 例如總經、個經、初會、微積分,再用這些科目的GPA加總體GPA來申請 也有機車的要加考Essay,看你argument寫的好不好,這每間大學不一樣 那進入商學院後,也不是就好像財金就全修財金的課 裡頭有general business courses,所有商學院學生都要修的 比如作業管理、行銷學、管理學 etc 之後,再根據你選的科系 多修那個科系的5~6門課,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多 我個人就覺得修完後覺得還不夠 ※ 引述《kylewei (carpe diem)》之銘言: : (勿戰) : 在台灣念了第二年的大學 : 以往對大學的美好憧憬正一天一天地幻滅 : 尤其是偶然間看到國外幾所大學的招生說明、學業修習規定之後 : 更讓我深深覺得台灣的大學競爭力要和其他國外的一流大學並駕齊驅可比登天還難 : 先來說說我在大二目前的情況 : 很多學科教授都有指定所謂的教科書 : 而大部分的學生也都買了課本 : 但是礙於上課有限的時數 以及多數教授使用自己的投影片授課的情況之下 : 每本所費不眥的課本到一整個學期結束下來除了每章的習題外根本是一片空白 : 或許這件事看起來只是個芝麻小事 : 但是我認為背後隱含了一個某些意義: : 我們一個學期、四個學年下來要上的課程 是不是流於「沾醬油」而不精呢? : 我們大學四年所學習到的東西 是不是只是流於片段、瑣碎而不完整呢? : 之前耳聞教育部擬下修畢業最低學分從128變100 : 若以原先128學分來看 平均每個學期16個學分 大概是4堂3學分和2堂2學分的課程 : 簡言之 一個禮拜要上六種課 : but in fact 普遍台灣大學生一個學期20學分算是最低消費 22~24是家常便飯 : 超修的人更是不在少數 換算下來一個學期就是7~9堂課 : 這和我在University of Auckland, Business School, Bachelor of Commerce : 上看到的修滿24門課即可畢業的門檻來比較簡直是天壤之別 : (我以我目前就讀科系來作比較) : 我個人覺得上大學學的東西應要深而精 而不是上了一堆課 : 考試前才囫圇吞棗、背一背考古題、抱一抱佛腳就想要混學分 : 在國外 既使上的課程很少 也未必表示他們的課很涼 : 我想他們在課堂前教授應該assign了很多pre-reading material 然後在課堂上討論 : 而不是像台灣這樣 把上課時間拿來講解課文 : (其實我們的教授幾乎都是從國外深造回來的 外國大學生的學習模式他們不可能不 : 知道 然而在課堂上卻很少提及 更不用說要我們比照辦理) 國外上課是不涼,但也沒有你想的那麼辛苦吧,當然這是要看學校 首先,你例子中的U of Auckland,是NZ的學校吧 雖然我對NZ學校不熟,但我想他和澳洲一樣,基本上是三年的課 和台灣四年比並不公平,而我朋友在澳洲念,念的也算是不錯的學校 U OF Queensland,我看他是蠻閒的,因為要如期畢業(三年),一個學期只需修4門課 至於pre-class reading,well,台灣教授不會assign嗎? 當然大家都會assign,但讀不讀也是看個人 美國大學生打工的一堆,有先念的我看也並不是太多 老師上課時間不是講課文…不然要講甚麼? 當然並不是照課本念,是把重點挑出來,再輔以實際生活例子+自身經驗來讓我們 更了解、印象更深課 但課本還是要講的啊(笑) 我個人覺得差別是美國人話比較多,願意和老師interact 台灣學生大多數沉默 : 我不是要全盤否定台灣這一套制度 : 或許大家會認為在這種制度下 台灣每年還是可以造就出很多各領域的精英 : 不能否認他們是很用功的一群 既使每個學期都超修 每科的成績也都能維持高分 : 但就普遍的學生而言 我認為這種學分制度只會造成「湊學分、選涼課」的奇特現象 : 學生根本很難在本科系領域的學科上下功夫 : 畢竟每個人也只有24小時 : 要在一個學期內上完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投資學、貨幣銀行學.. : 每一科的學習效果必定會打折扣 : (以我的例子 大一的初級會計上一學年 一週六堂課 而難度更高的大二投資學 : 竟然只有一學期每週三堂課的時間 依比例原則來看這樣的學習時數是否不妥?) : 再來就是通識和必修(國文、英文、歷史、本憲......)的部分 : 我不清楚國外大學的作法為何 : 但是個人認為上述這些必修課程從國中開始已經是學生學科的一部份 : 到了大學又要修習 無形中又分散了學生在本科系領域課程學習的時間 : 通識課程我倒覺得有其必要性 只不過不需要流於每個領域都非修不可的情況 如果這是你的想法 那我只能說台灣教育體制好像也是習自美國? 所以你理想中的情況在美國還是一樣 但美國上的課比較少是事實 大學還是要修習general 原來的美意是希望能培養一個well-oriented的人 並不是單懂本科系的,你的需求可能要到碩士班比較好找 這裡我想提的是國外大學學制比較不僵化 並沒有所謂幾年級,而是課修完你就可以閃人了 所以也才會有人22歲就在念PHD了 還有我來美國一直覺得很煩的一件事就是並沒有分班 當然在台灣大學有班級也不會覺得多高興 但身為國際學生,要交朋友本來就有點難 又都沒有分班,高興修甚麼就修甚麼 朋友很難交,不然就是剛熟,Quarter就結束了(一quarter=10weeks) 以上 : 文章寫到這裡 要歸結一下個人的看法 : 1.台灣高中的課程設計過於僵化 既無法自由選修 又無法和大學的課程作銜接 : 在高中某方面學科成績優秀的學生沒有辦法上類似美國AP的課程 變成到大一大家又得 : 都要上一遍(無法先修抵免) 這對頂尖的學生而言影響了他們的學習進度 : 2.高二的分組並不妥當 畢竟學生這個時候只能用他在某個學科的「分數」來決定 : 他要念那個組(數理差就念社會組 不愛背史地就選自然組 到頭來變成自然組的學生 : 缺乏社會科學的素養 社會組的學生一見到自然科學就頭疼的情況 : 學測五科都考的立意是正確的 但是是否高二就開始分組 甚至是不應分組 都應該 : 全盤檢討 : 3.大學是不是應該大一就分系?在高中時就被學科成績和錄取成績排行榜所誤導的學子 : 們 真的能夠清楚了解化學系跟化工系的差別、國企系和企管系的差別嗎?常常看到 : 高中生們在討論類似的問題 但是往往只看到他們偏頗的認知 : 4.大學的應修學分是否太高?現行某些所謂「必修課程」真的對學生來說是必要嗎? : 還是只是因為湊畢業學分而必要呢? : 我是個土生土長 在台灣一路唸到大學的大學生 : 對於國外大學的了解並不多 或許版上有更多了解的人可以來討論這個issue: : 「台灣的大學和國外的大學在學制上的差異」 : 希望大家能夠不吝提供你們的迴響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208.37.61 ※ 編輯: JoannaChang 來自: 128.208.37.61 (11/07 12:01)

11/16 14:01, , 1F
推~ 講得很清楚
11/16 14:01, 1F
文章代碼(AID): #17CJVwKD (global_univ)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CJVwKD (global_un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