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對不起各位我是台北人我再重新波一次
※ 引述《GlaringStar (偽裝的外表下)》之銘言:
: 我的看法是.....
: 我認為人的思慮不是一生下來就如此健全
: 在思慮無法如此健全的時代.人類跟動物其實差異不大
: 但年歲漸長.人思慮日漸周密.自然無法依於動物生存模式
: 而在超越動物的生存模式後.生存成了生活目標的附屬品
: 而人類在自私的矛盾衝突中.發現利他的互惠模式相較於自私模式較能安穩生活....
: 因此利他和自私.在我看來並無所謂本性存在
: 而我認為現今社會的"自私"是因為殘存的習性
: 先睡去:)
說明一下我的思路過程
第一,如果我們希望盡量避免受到個人認知概念的左右,最好將討論的客體作限縮的解釋,
我想比較容易著手的是(自私或者利他的)行為,因為這提供我們一個可供檢驗辨認的標準,
以致避免流於漫無目地遊走其間,而當我談到自私或者利他的觀念時,
我意指的是某種行為會對誰以及對什麼東西造成怎麼樣的效應與影響,
也就是說,行為的結果是判斷自私以及利他的標準,
而不是用人和生物的行為動機來判斷這是否為一個自私或者利他的行為,
這樣的區隔並非說動機不值得注意,只是就他種生物而言,
我們對其動機的闡述只是我們自身想像的合理化解釋,只能說是一種臆測,
而就人類而言,我們對行為動機與原因的探究,往往奪去了我們大部分的心力,
動機能夠給予人道德與價值批判的置喙餘地,
又,更重要的適合用來以此作為打壓他人的工具,
所以,自古至今於人性的一些爭議點上,便總存在著一代代的人為此爭辯不休,
而更多的情形卻是人被行為的表象所蒙蔽,對行為的本質下了不相稱的註解,
卻在這註解可待被推翻以前,還就此不知衍生出多少自以為加深堅信的解釋,
至於效應和結果之所以重要,在於社會的運作可能立基於每一個可逐漸細分的效應,
而又藉由每一效應之間的相生相滅的發展關係,來維持一個動態並持續修正的模型,
因此,專注於行為之後的連鎖反應,應該有助於我們對社會運轉的整體認識,
第二,自私與利他是見仁見智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做自我經驗性的詮釋,
我只能簡單將利他行為設想作使他人受惠或得福利的特定行為,
他人所意指的並非是意識主體上的他人,而是有形主體上的他人,
生物性的福利可以簡單以增進生存機會,及有益於個體基因留存為代表,
至於人層面的福利,鑒於人確實具有階層性的需求,
我只能肯定其作用傾向於對生命行正面的增添,或負面的去除,
但在此,卻必須對其作用行使的範疇語帶保留,
話說自私,先不論自私是否只涉及(圖利)自身單一個體還是可同時涉及圖利多人,
還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每個人因著各自背景的差異,對利益認知及看法不同的問題,
甚至可以這麼說,雖然我只是先談到自私,但是也已經撈過界,
與自利做了過多的聯想與連結了,這是很有趣的,'私"在個情況下
,早已或多或少具有利益的特性了,意義與詞性的轉變,是否代表了利益
逐漸具有了規劃與操縱"自己"的能力,是否利益逐漸喧賓奪主了個體的自主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66.217.197
※ 編輯: zeitgeist716 來自: 210.66.217.197 (11/09 04:09)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humanity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