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課稅分析

看板Economics (經濟學)作者 (Keep advancing...)時間19年前 (2006/04/10 00:43), 編輯推噓0(003)
留言3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5 (看更多)
我的意見是供給線應該仍是沒變,為什麼呢? 首先,先想想供給線的定義:P=MC,P>=AVC 第二,我們來想想課稅下完全競爭市場MAX π的F.O.C P=MR=MC+t(從量稅) 很明顯的,稅後移動的線並不符合供給定義。 再來我們來對P=MR=MC+t做一些小小改變, P=MR=MC+t => P-t=MC 上面的經濟意義是:廠商依照「稅後價格」提供商品,可知供給線並未移動。 那麼,接下來的重點是為何課稅不算入成本? 如果它算入,那供給線就真的會因為t而改變。 現在,我們來想想經濟學所說的成本,   經濟成本=機會成本=把經濟資源用於某一經濟行為所衍生的所有成本 仔細想想,廠商生產產品之成本和稅何關!? 也就是說「稅」其實是一種有礙市場機能運作的外部性(不考慮市場失靈情況), 根本不是生產所衍生出來的成本,理當不算入成本。 以上是我的意見,可能有所不當之處,有錯請指正謝謝。 : 我認為網友ssshcheer說對了,我的觀點是 : 1.理論來說,稅是模型的外生變數,它變動一定會有影響,除非供需曲線是無彈性, : 否則對消費者課單位稅(需求線下移),或者是生產者課單位稅(供給線上移),一定 : 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假如課稅不會影響他們的行為,那麼課稅就不會是經濟學家 : 關心的對象。你若想複雜點,可以用生產者行為理論想(課單位稅一定會提高MC線), : 也可以用消費行為理論去想(課單位稅一定會改變預算線的斜率)。 : 2.觀察現實情況,課稅不會影響消費行為和生產行為嗎? : 3.我說一下 Pd=Ps+t和D(Pd)=S(Pd-t)的意義。在未課稅前,均衡狀況下交易一定是 : 廠商收到的錢等於民眾支出的錢,成交量一定是在同一價格的需求量、供給量。 : 但是課稅後廠商收到的錢就不再是等於民眾支出的錢,而是Pd=Ps+t的關係, : 因此均衡條件就變成D(Pd)=S(Pd-t)。 : 考慮對廠商課稅的情況,因為不會影響需求線,所以我的想法是先根據均衡 : 條件D(Pd)=S(Pd-t)求出Pd,再根據Ps=Pd-t,向下垂直移動t單位找出Ps, : 倘若需求線不動的話,這樣已經表示課稅前後的供給線的位置已經不一樣了,也 : 就是課稅已經使供給線上移。 : 考慮對民眾課稅的情況。因為供給線不動,所以先求出Ps {根據D(Ps+t)=S(Ps) : 才能求出},求出Ps後,再根據Pd=Ps+t,向上垂直移動t單位找出Pd。假如供給線不動 : ,這樣已經表示課稅前後的需求線的位置已經不一樣了,也就是課稅已經使需求線上 : 移。 : 4.要比較課稅前後的福利損失當然要選一個基準點,才能比較兩者間的總剩餘變化 : 和稅收變化。這裡所選的基準點是課稅前,因為它是最完美的狀況,然後稅前價 : 格p*提高到Pd的消費者剩餘損失,以及p*下降到Ps的生產者剩餘損失,加上增加 : 稅收的政府利得。假如沒有基準點,如何才能比較出優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36.29 ※ 編輯: foxbrush 來自: 61.230.136.29 (04/10 01:12)

04/14 23:30, , 1F
我搞不懂你的第二點t換個到等號右邊就便合理ꐠ
04/14 23:30, 1F

04/14 23:31, , 2F
也想不通課稅後如何會違反供給曲線定義
04/14 23:31, 2F

04/14 23:35, , 3F
供給線移動的定義
04/14 23:35, 3F
文章代碼(AID): #14EJd2sE (Econom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19年前, 04/06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5 之 5 篇):
0
3
19年前, 04/06
1
1
19年前, 04/05
19年前, 04/05
文章代碼(AID): #14EJd2sE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