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小心複製 1980年代,美股噴歪、房市噴爆

看板home-sale (房屋交易)作者 (Sea)時間1小時前 (2025/09/15 14:1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jinso7410 (Aso)》之銘言: : 現在情況很像:經濟還在往上走,M2 供給還在撐盤,但建商反而縮手,停止大量推案。 : 當需求還在,但供給被壓住,只要建商不亂供貨,這波成交量低點,就很可能是未來回頭 : 看最漂亮的買點。 : 換句話說,低量不是冷清,而是房市噴爆的暴風雨前寧靜。 : 總結: : 房市未來只要 : A.經濟沒疲軟 : B.建商不要瘋狂釋出供給 供給縮是必然。 為什麼建商不會有後續瘋狂的釋出供給? 講一下建商推案的邏輯 - 投入資金的投報率與該筆投入所承擔的風險。 這點其實跟投客買房很像,也跟每種投資工具都一樣,重點就是你的預期報酬和風險。 我們投資客買房根據自己的需求,會對投入的資金設有預期報酬率。 有經驗厲害的投客通常就是預期報酬抓的精準,報酬相較一般投資者也會較高。 簡單的案例: 你今天要投資客買一間 1000 萬的中古房,投資的手法又分為賺價差 or 收租, 這裡以賺價差來分享。 假設是在過去可以貸款 8 成的環境。 他拿出來的自備款是 200 萬 + 買服 + 過戶相關費用,算一算大約 215-225 萬。 我們就算 220 萬,這個是投資客一開始實際拿出來的成本。 再來就是翻修費用 + 賣出前的房貸本金 + 利息。 翻修費用算的是投入成本,要計入報酬的。 房貸本息也是你投入的成本,也要計入報酬。 一般有經驗的投客在翻新轉賣,買 --> 過戶 --> 裝潢 --> 賣 --> 過戶結案, 抓一年持有成本,是一個合理的計算報酬的週期。 通常這總價帶的裝修費用大約會在 50 - 100 萬這區間,看你預期後續的賣價要 抓多少,這個又跟當時、該區的待售物件有關聯,這我們抓含稅價中間值 75 萬。 一年的房貸本利是 36 萬,其中約一半是費用 18 萬。 所以實際上這投客買這房付出去的成本加起來大約 330 萬。(裝修我們取中間值) 330 萬你預期一年的報酬率是多少你才願意幹? 如果淨利抓 20%,你要淨賺 66 萬。 這房子買了裝修後轉賣售價大約 1210 萬,你最終淨拿才會有 66 萬左右。 (取決這投客的各項成本包含買賣仲介費能壓多少) 而同樣的例子,如果你只能貸款 5 成,報酬剩下多少? 大約剩下 6.5% 一樣都是買 1000 萬賣 1210萬,淨賺 66 萬喔,但你得拿出來的自有資金更多。 辛苦搞一年,要承擔裝潢有問題的風險 / 判斷錯誤賣更久的風險, 實際報酬剩 6.5%,你要嗎? 當然不要啊! 所以板上投客不就跑去買股票 / 債券...etc,然後視自己的金流狀況再槓幾層, 報酬也輕鬆超過 6.5%。 建商同樣的道理,你限制他土建融的成數少成那樣,最多最多只能 5 成,有一成還 限制 10% 動工後才能撥,給你貸到滿至少也得掏一半自有資金出來。 只是差別建商可以透過預售屋,由買方支付一些費用,等同可少拿一些自有資金, 但現在市況那麼難賣,建商也會算啊,怎麼看投入成本換算的報酬就是不划算, 他當然就不推案。 難借錢 / 借貸成本高 / 房子現下又不好賣, 既然政策不鼓勵蓋新房,他就做其他轉投資項目就好, 至少也要等到政策明確鼓勵建商好借貸的時候,這些建商才會願意續推。 至於等到哪時候? 一切都是看政府對於房地產的長期政策到底是希望怎麼搞。 你一邊說全台一堆老屋,很有地震風險急需改建, 另一邊又擋建商蓋新房,不提供安全的新屋供給, 這種就是毫無宏觀的治理角度,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而且這次明顯是還沒痛,央行就跳出來覺得以後可能會痛,先猛藥灌下去醫... 說真的拉,一年才 10 幾萬的新屋供給,對比老屋需要汰換的速度,根本遠遠不足。 10 幾萬供給就在那邊喊可能很痛,真的毫不貼近市場也狀況外的學者在制定我國的 金融政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8.199.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ome-sale/M.1757916625.A.F62.html
文章代碼(AID): #1enwtHzY (home-sale)
文章代碼(AID): #1enwtHzY (home-s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