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社會] 碩博士 十年劇增4倍

看板AfterPhD (博士後)作者 (我想睡了)時間15年前 (2010/03/17 20:12), 編輯推噓2(208)
留言10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14 (看更多)
美國的高等教育制度(主要指博士班),有一點是值得參考的。 在美國,一個系所或是一個實驗室要收一個研究生, 第一個考量通常是錢。 因會實驗室或是系所,幾本上是要負擔博士生的高學費並給與適量的生活費。 (自費的或是自己帶獎學金的不是主要的多數) 錢的多寡,決定一個實驗室或是系所博班學生的數量。 (當經濟不好時,學校也不好申請,這也反應出錢決定博班學生數量) 沒有錢的實驗室或是系所,是很難收博班研究生的。 在這樣的制度下,實驗室或系所(也包含學校)都在想辦法找錢。 想要找到錢,基本上一定要有好的研究或是有用的研究, 這樣才能要到政府或是民間基金會的計劃, 或是從產業、公司要到錢。 這樣的模式 社會、政府、市場或是產業的需求,基本上也決定了錢的方向 透過錢,也大概決定了學術研究單位的基本研究方向。 簡單的來看就是 好的實驗室或是系所 -> 能滿足社會或市場的需求 -> 有錢 -> 產出博士 不好的實驗室或是系所 -> 不能滿足社會或市場需求 -> 沒錢 -> 沒法產出博士 基本上來說,這樣的模式 是在製造相對來說跟得上研究或是產業脈動的人才。 我不太瞭解美國怎麼樣發展出這樣的模式, 可是明顯地看來似忽有其道理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人才的質與量, 讓產出的人才能夠比較貼近社會與產業的需求。 當養研究生,不用花老闆或是系所什麼錢, 不管是什麼樣的老闆都可以製造一票博士或碩士 (這時候就真得要看老闆的良心了,不過有良心的通常活不太好)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我想大家都知道了。 美國畢竟是個大國,社會與產業的需求的多元性是存在的, 也可以透過錢的流動來創造學術研究的多元性。 台灣相對來說,規模小的太多了,會很難做到多元性的照顧 不太適合完全照那種大國模式(或許也可以說市場經濟模式)來走, 不過這種模式的精髓部份,對於質與量的控制 還是蠻值得我們參考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8.253.200.104 KJLin:那做純理論或文學的怎麼辦?

03/17 20:39, , 1F
一樣。米國人拿米國獎學金和國際學生比起來容易很多
03/17 20:39, 1F

03/17 21:14, , 2F
做文學的可以去哈佛. 人家還是美國最有錢的學校(還是念文的
03/17 21:14, 2F

03/17 21:14, , 3F
比較賺啊)
03/17 21:14, 3F
※ 編輯: fideleo 來自: 128.84.111.209 (03/18 03:37) ※ 編輯: fideleo 來自: 128.84.111.209 (03/18 03:41)

03/18 07:44, , 4F
那就得感謝美國陸軍了,光是那兒就是一塊大餅。
03/18 07:44, 4F

03/21 15:38, , 5F
本篇說法只適用於理工領域,冷門領域如社會學,語言學,生態,演
03/21 15:38, 5F

03/21 15:41, , 6F
化...很多人每個學期都當助教,一方面學雜費可減免,另一方面賺
03/21 15:41, 6F

03/21 15:42, , 7F
取微薄生活費(暑假也得教,否則完全吃自己),教學時間當然會影
03/21 15:42, 7F

03/21 15:45, , 8F
響研究工作,所以有些博班唸七八年不稀奇;總之美國博班不完全
03/21 15:45, 8F

03/21 15:51, , 9F
如本篇描述的"市場經濟模式",沒有funding的博班也不少,只是台
03/21 15:51, 9F

03/21 15:51, , 10F
灣去唸這種領域的人很少而已
03/21 15:51, 10F
文章代碼(AID): #1BeCSO6Y (After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BeCSO6Y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