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不知是記者扭曲還是台灣教授的觀念有問題-外來種!

看板Biology (生物學)作者 (coyot+e)時間19年前 (2005/11/21 10:0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7/39 (看更多)
補充一下以往我們在生態課本上所談的生態平衡 http://64.233.167.104/search?q=cache:Q7sBYJ6aOrUJ:orcinus.ae.ntu.edu.tw/Course/ CHAP3.HTM+%E7%94%9F%E6%85%8B%E5%B9%B3%E8%A1%A1+++%E7%94%9F%E6%85%8B%E5%AD%B8&hl =zh-TW&lr=lang_zh-TW 有興趣的以google查"生態平衡 生態學" 原網頁不能開 用右下方的"頁庫存檔"開 我相信很多版友(包括我)的生態平衡觀與下面所敘述是一樣的 而黃生與楊平世老師 還包括可用google查到的許多學者教授們的生態平衡觀也是如此 也因此我不覺得黃生與楊平世老師在我po的新聞上之生態平衡言論有何錯誤 而Shiu兄說該觀念是"徹徹底底的觀念錯誤"! 麻煩Shiu兄指正了 壹、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中的一個基本功能單位。系統內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聯 繫,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動態平衡的複雜整體。生態平衡是現代生態 學發展在理論上提出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動態平衡是生態系統的一個基本特徵。 一、生態平衡的概念   當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之間彼此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 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 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生態系統的這種狀態稱為生態系統的平衡,簡稱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相對的平衡。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都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 聯繫,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干擾。尤其是近代人口大量增加,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類 對自然界的干預程度和範圍越來越大,生態系統都在不斷地受到人類的干擾和破壞。因此 ,生態系統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   生態平衡是動態平衡,而不是靜態平衡。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都在按一定的規律運 動著、變化著,系統中能量在不斷的流動,物質在不斷的運轉,整個系統時刻處於動態之 中。 二、生態平衡的機制   生態系統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動態的平衡狀態,是因為生態系本身具有自動調節能力 ,這種調節屬負反饋調節機制。所謂反饋,就是指系統的輸出能轉變成決定系統未來功能 的輸入。一個系統,如果其狀態能決定輸入,就表明它有反饋機制存在。要反饋系統能起 有效的控制作用,系統應具有某個理想的狀態或置位點,系統就圍繞著置位點進行調節。 就表示一個具有置位點的控制論系統。   在生態系統中,負反饋機制對系統實現著有效的調節作用。例如在森林生態系統中,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森林害蟲大規模發生,這在一般情況下不會使森林生態系統遭到毀滅性 破壞,因為當害蟲大發生時,以這種害蟲為食的鳥類就會因獲得更多的食物而大量繁衍, 鳥類增多則捕食害蟲的數量增多,加上其它負反饋作用從而抑制住害蟲的大發生。   但是,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當外部衝擊或內部變化超過了某個限度時 ,生態系統的平衡就可能遭到破壞,這個限度稱為生態閾值。只有了解掌握各個生態系統 的生態閾值,用負反饋原理來管理生態系統,才能使自然和自然資源充分合理的利用。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1.結構的多樣性   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組成與結構越複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組成與結構越簡單 ,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弱。例如一個草原生態系統,若只有青草、野兔和狼構成的簡單食物 鏈,那麼一旦由於某種原因野兔數量減少,狼就會因食物減少而減少;如果野兔消失,則 狼也就隨著消失,這個生態系統就可能崩潰。若系統中食草動物不僅僅有野兔,還有山羊 和鹿,那麼當野兔減少時狼可以去捕食山羊或鹿,系統還能繼續維持相對平衡的狀態。由 此可見,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大小與其組成和結構的複雜程度密切相關。 2.功能的完整性   功能的完整性是指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在生物控制下得到合理的運轉。運 轉越合理,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例如一個淡水生態系統中排入了大量的酚,如該系統生 長著許多對酚有很強降解能力的水蔥和微生物,酚就會很快被消除,系統的平衡便不會遭 到破壞;如果該系統不具有這些能降解酚的生物,其它自然淨化因素又很弱,則該系統的平 衡就會失調或遭到破壞。 三、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災、旱災、地震、颱風 、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生態 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造 成的第二環境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使環境因素發生改變   一方面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癈氣、廢水、癈物,不斷排放到環境中 ,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或破壞。另一方面是對自然資 源不合理的利用,譬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 2.使生物種類發生改變   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 開鑿的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 萬㎏減至5000㎏,嚴重地破壞了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 生態平衡遭受破壞。我國50年代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 就是由於害蟲的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 3.信息系統的破壞   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繫,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向環境中施 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繫,就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受破壞。例 如自然界中有許多雌性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前來交尾,如果人們向 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 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四、生態平衡失調的標誌   生態系統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掌握生態平衡失調的標誌,對於防止生 態平衡的嚴重失調,恢復和再建新的生態平衡,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平衡失調的標誌 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結構上的標誌   生態平衡失調首先表現在結構上,一方面是結構缺損,即生態系統的某一個組成成分 消失;另一方面是結構變化,即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內部發生了變化。 2.功能上的標誌 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能量流動受阻;另一方面是物質循環的中斷。 五、生態平衡的恢復與再建   在人類活動參與下,一個生態系統由於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從初始的平衡狀態變成平 衡失調狀態以後,其發展趨勢和結果因管理對策不同有四種。第一種是恢復,即恢復到系 統的原來狀態。例如封山育林可以使山中植被得到自然恢復。又如在乾旱草原地區,草原 開墾成農田,經過幾年種植後,在撂荒恢復階段如果能提前播種羊草,在根莖乾草階段補 播羊草,在根莖禾草階段末期耙地一次,就能大大加快恢復演替。第二種是重建。通過重 建,可以增加人類所期望的“人造”特點,減少人類不希望的自然特點,使生態系統進一 步遠離它的初始狀態。例如將一些沿海灘涂改造成人工養殖場,既開發利用了灘資源,獲 得了一定經濟效益,又改善了生態環境。第三種是改建,是將恢復與重建措施有機結合起 來,重新獲得一個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對人類有益的新特性的狀態。第四種是惡化, 是人們不希望出現的、與恢復向相反的一種結果。例如許多山區由於缺少生活能源,上山 砍樹,樹砍光了就摟草皮,導致生態不斷惡化。   當然,生態系統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以後,通過人類的恢復、重建和改建可以重新達 到平衡狀態。但是,人類的這些有目的、有計劃的行動和措施必須符合生態規律,從生態 系統的觀點出發,否則將事與願違。 ※ 編輯: coyot 來自: 220.134.0.22 (11/21 20:34)
文章代碼(AID): #13WInquf (Biolog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3WInquf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