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不知是記者扭曲還是台灣教授的觀念有問題-外來種!

看板Biology (生物學)作者 (coyot+e)時間19年前 (2005/11/21 20:0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9/39 (看更多)
我也查了一篇平衡與非平衡的生態觀文章 用Dr.eye將簡體翻成繁體故文句可能不是很通順 加減參考 有錯誤的歡迎指正 http://www.eedu.org.cn/Article/ecology/ecologyth/communityeco/200411/3296.html 作者︰國慶喜 文章來源︰生態空間 點擊數︰ 284 更新時間︰2004-11-27 五、平衡說和非平衡說 對群落架構形成的看法,有兩種對立的觀點,即平衡說(eqilibrium theory)和 非平衡說(non-equilibrium theory)平衡說認為,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種 處於一種穩定狀態。其中心思想是︰共同生活的種群透過競爭、捕食和互利共生 而形成相互牽製的整體,導致生物群落具有全局穩定性特點;在穩定狀態下群落的 物種組成和各種群數量都變化不大;群落化是由環境的變化,即所謂的干擾所引起 的。總之,平衡說把生物群落視為存在於不斷變化著的物理環境中的穩定實體。 平衡說提出較早,可追塑到Elton(1927),他認為群落中種群的數量不斷變化,但 其原因是環境的變動,如嚴冬和旋風;傳給另一種種群,如被食者的種群變動導致捕 食者種群變動。如果環境停止變動,群落將停在穩定狀態。MacArthur在研究中提出的 平衡說認為,群落的物種數是一常數,這是遷入和滅絕之間的平衡所取得的;因此構成 群落的物種是在不斷變化之持穩定。 非平衡說認為,組成群落的物種始終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 局穩定性,有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群的能力)和恢復性(群落在受干擾後恢復到原 來狀態的能力)。非平衡說的重要依據就是中度干擾理論。 Huston(1979)的干擾對競爭結局的研究可以說明非平衡說。Lotka-Volterra的競爭 排斥律可以被證明,但必須在穩定而均且有足夠時間,才能使一物種擠掉另一物種, 或透過生態位分化而共存。但在現實中環境是不斷變化的,種間競爭強度和條都在變 化之中,這可能就是自然群落中競爭排斥直接證據有限的原因。 如果環境條件穩定,其持續時間足以使一物種排斥另一物種; 如果環境條件有 改變,並且相隔時間較長,(第一種情況),S2被排除;反之,S1被排斥(第二種情 況); 如果環境變化比較頻繁,一種不足以排斥另一種,則可以得到在動態中共 存的局面。例如在海洋和湖泊中通常有很豐富的浮游植物種類,只用資源分隔和捕食 影響來說明這種高多樣服的,但這些水體的光、溫、營養物質等物理壞境變化很快, 可以天計,甚至時計,因此在競爭排斥過程中出現多次中斷Huston還以數學模型研究 了干擾頻率對於由 6個種組成的群落的競爭影響。他分高頻、中頻和沒有干擾三級。 其結果是︰較短時間就出現競爭排斥的結局; 在中度干擾時,競爭排斥過程變得很慢, 多樣性最高,並且持續時間較長; 在高頻率干中頻時降低,其原因是種群在受到干擾 而密度下降後,在下一干擾前還不足以恢復。這項研究支援了Connell的中度干擾說 平衡說和非平衡說除對干擾的作用強調不同以外,一個根本區別是︰平衡說的注意焦 點是系統處於平衡點時的性質,而對於意不足;而非平衡說則把注意焦點放在離平衡 點時系統的行為變化過程,特別強調時間和變異性。當然,認為現實自然群落的平衡 點這種看法是幼稚的,這也不是平衡說學派所認為的。平衡說學派認為,群落系統有向 平衡點發展的趨勢,但有或大此,平衡說與非平衡說的區別在於干擾對群落重要作用 認識上的區別。另一重要區別是把群落視為封閉系統還是開放系統。Lotka-Volterra 的競爭模型把兩物種競爭視為封閉系統,結局是一種使放系統的模型包括一組小室( 類比群落中的斑塊性,斑塊間可以有遷移存在),相互競爭中可能有一種滅絕,也可 能由一小室。模型研究證明︰當系統被分為小室以後,哪怕是少數簡單的小室,由於 小室間高水準的連通性(con-nectedness),使大為延長。 Caswell(1978)以三個物種系統進行模型研究,系統中有一種捕食者和二種獵物,獵 物間存在種間競爭。他把“群落”分間可以遷移。類比結果是在這樣的開放系統中,三 種共存1000世代,直到類比試驗結束。類比重複十次,其結果相同。但如競爭力弱的那 一種在平均64代(10次,從53代到80代)時被強者所競爭排斥而滅亡。Caswell模型表 明,開放的、非平衡系結局大大地延遲,幾乎到競爭物種無限共存的局面。模型的架構 在生物學上是相當現實的,它與前述Paine所進行的以海星相似。海星的捕食為低競爭力 的藻類打開了可供遷入的“小室”。在自然群落中,不僅是捕食者有此作用,各種物理 干擾所有類似的效應。重視干擾和空間異質性的重大作用,是當代群落生態學的特點。 透過以上介紹可以看到,早期的群落架構研究是描述性的,而近代的群落生態學焦點在 研究形成群落架構的機製、研究方法模型研究,正如Schoener所指出的是群落生態學的 機理性研究途徑(mechanistic approach of community ecology)。群人感興趣的問題 是群落中為什麼有這么多物種,為什麼它們象現下這樣分佈著,以及它們是怎樣發生相 互作用的。整體論者性,平衡性。個體論強調群落性質決定於個體,非平衡性,這是多 年來的爭論。較有說服力的觀點是把現實群落看做連續體和緊密結合程度不同的各種可 能階段。 ※ 引述《HJShiu (@_@)》之銘言: : 關於非平衡的生態觀,除了學術期刊論文之外,可以參考一本最近出版的專書: : Rohde, K. 2005. Nonequilibrium Ec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摘錄一小段簡介如下 : Ecology has long been shaped by ideas that stress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those resources, and by the assumption that :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ies typically exist under equilibrium conditions in : habitats saturated with both individuals and species. However, much evidence : contradicts these assumptions and it is likely that nonequilibrium is much : more widespread than might be expected. This book is unique in focusing on : nonequilibrium aspects of ecology, providing evidence for nonequilibrium and : equilibrium in populations (and metapopulations), in extant communities and : in ecological systems over evolutionary time, including nonequilibrium due to : recent and present mass extinctions. : 有興趣請仔細閱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4.0.22
文章代碼(AID): #13WRWQgQ (Biolog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3WRWQgQ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