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在日學習分享-2

看板Design (設計板)作者 (米娜)時間17年前 (2008/01/06 23:01), 編輯推噓1(109)
留言10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7 (看更多)
※ 引述《rovdark (I should tell you...)》之銘言: :第二、有時候不同的設計分野感覺起來就像是不同的業界 : 說實在的,會做網頁不會做衣服的人非常多, : 但兩種都是“設計師”,網頁設計和服裝設計 : 兩種都做的我們稱之為跨領域 : 這個方面我想台灣也是一樣的 你這樣講我是可以瞭解啦.... 最主要是因為以前沒被這樣問過(以前也沒在亞洲工作過啊..), 所以一直被問這樣的問題對我而言是很大的文化衝擊啊.... 一開始我聽到人家問我「你是哪種設計師?」時的第一個反應就是: 「啊?設計師還分哪一種的嗎?設計師不就是提供美感提供故事的嗎? 還有分什麼?我都說我有做珠寶平面產品服裝了,還要問我是哪種設計師?」 現在.....習慣了。 今天心情偏平面我就是平面設計師。今天打扮比較漂亮就是珠寶設計師。 去面試就說我是服裝設計師。....... (有一點自暴自棄啊....) : 嗯,我好像還沒提到工作生態過對吧?(笑) : 自由的學習風氣跟非人哉的工作環境, : 我個人覺得 一點衝突也沒有 而且是現狀。 : 不過你提到的例子多少都和建築、室內外設計有關 : 我前面有提過,和這方面相關的學校都比較嚴謹 : 這和業界是有關的。 : 我們如果用軟硬度來分 : 純藝術的硬度如果是1 那我認為工業設計、建築設計這類領域的硬度大概有5~7 : 機械設計、純coding的程式設計之類的大概有10 : (個人認為硬度和實用性有正相關) : : 還是....其實只是跟台灣比起來,日本品味寬視野廣? : 喔,這也是有可能 : 端看你從哪個角度切入 : 我認為台灣的藝術設計界一定也有比日本好的地方 : 只是我們沒有認真去研究 : 日本人很多人夢想去歐美留學並不是沒有道理 :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長處 : 我最欣賞日本藝術設計界的地方是 : 把西洋的東西融進日本風味裡面 而不是照抄 嗯,我大概知道一點問題的端倪了(笑)。 我在阿姆斯特丹的藝術學院念大學時,主修珠寶設計。 從一開始我們就鼓勵跨領域。 所謂的珠寶設計就是「與身體產生關係的雕塑品」,這是我們系的定義。 我不爽、有本事我可以去革命掉這條定義。 所以我畢業時,有珠寶設計、服裝、裝置、平面、產品..., 通通混在我的畢業製作裡面。 應該說,在荷蘭設計中設計的分類只是參考用, 真正硬派設計師幾乎不存在。 拿我念碩士的Design Academy Eindhoven來說, 學校系名是man and leisure, man and wellbeing, man and.... 是拿最後產品的功能性來區分科系,而不是拿設計過程來區分。 我的作品在荷蘭設計中已經是辨認性很高的了, 但是照你的硬度來區分,也是跨硬度的從藝術到建築都有做過。 勉強要區分,我也只能說我是ornament designer, 或臭屁一點,conceptual designer, 這樣的屬性在亞洲實在很不方便。 像如果我回台灣,我不知道我的東西在台灣到底活不活的下去, 只不過講白一點因為我被報章雜誌報導過幾次, 所以別人比較有機會願意花時間瞭解我的作品。 我幾乎沒有日文的出版品, 所以人家不知道我是哪根蔥,也是預料中的事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總而言之, : 日本的設計界分野很細 : 有重技術的 也有重創意的 : 當然最好是你技術和創意兼具 : 不過..... : 我總覺得這不只是日本,理論上應該到處都是這樣... : 只是教技術容易 教創意難 日本的標準拿到歐洲(我的歐洲指荷比盧、北歐與法國)去, 絕對是重技術多於創意。 Frame雜誌2005年左右有一期刊登在荷蘭的亞洲創造力量, 其中的日本在荷學生最為抱怨的就是荷蘭對技術的不重視。 我只記得一位朋友在文中抗議: 「在荷蘭居然買不到1200號以上的砂紙?!太不可思議了! 日本隨便一間手工藝店都買的到的東西我找遍荷蘭找不到!」 就那時的我而言,則是從來沒有想過砂紙要1200號以上的幹嘛? 因為沒有用過沒有見過,所以根本不覺得需要.... 還有另一個日本人在文章中抱怨: 「荷蘭設計學院連基礎木工都教不好。學生作品都是用油漆、膠和膠帶來掩飾。」 (我只記得抱怨,因為那時的我只受過荷蘭藝術教育, 所以只知道荷蘭式思考邏輯,所以覺得很好笑...) 這句話讓我荷蘭裔的同學笑到翻。 以他們的標準來看,很多東西知道原理怎麼做就好了, 將來要做是拿給工廠或技術人員去造模翻模的, 那麼精準的工藝不是做為一個設計師必備的條件。 我主要只是想瞭解一下各國差異啦.... 因為在日本遭受兩個月的挫折之後, 不免對於自己到底是誰、到底想要什麼有時會產生動搖.... -- *Mina Wu* 究極‧歐巴桑家庭手工專業高級設計師! http://www.wretch.cc/blog/minaw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0.149.192 ※ 編輯: minawu 來自: 116.0.149.192 (01/06 23:14)

01/08 20:30, , 1F
我想請教m大,那留荷的日本學生,習慣那樣的教學方式嗎?
01/08 20:30, 1F

01/08 20:31, , 2F
抑或是回去本國後,是以原本日本的思維,還是在荷學習
01/08 20:31, 2F

01/08 20:31, , 3F
的思維為主做設計呢? 感謝 <(_ _)>
01/08 20:31, 3F

01/10 22:19, , 4F
很簡單,一般分兩派。喜歡歐風的就留下來,不喜歡的就畢業
01/10 22:19, 4F

01/10 22:20, , 5F
回日本去。會留在荷蘭的通常都是不太日本風的,會回去的也
01/10 22:20, 5F

01/10 22:20, , 6F
就是通常很日本風(就是以荷蘭人來說手工很好但是沒有概念
01/10 22:20, 6F

01/10 22:21, , 7F
的。)既然那些人來荷蘭也還是用日本風,所以當然回日本後
01/10 22:21, 7F

01/10 22:22, , 8F
也還是繼續日本風下去。最大的差別就是會說英文還有可以接
01/10 22:22, 8F

01/10 22:22, , 9F
受非日本風格的東西。這是單以我身邊的在荷日籍學生而言。y
01/10 22:22, 9F

01/10 22:25, , 10F
大部分我認識的日本人剛來荷蘭都會被電的很慘....
01/10 22:25, 10F
文章代碼(AID): #17WEqrlV (Desig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4 之 7 篇):
文章代碼(AID): #17WEqrlV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