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外包的軟體合約通常有具體的需求規範嗎?

看板Soft_Job (軟體人)作者 (ggg)時間18年前 (2007/10/28 00:3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3/48 (看更多)
※ 引述《Aurim (Who cares?)》之銘言: : 軟體工程,軟體工程,理念喊得天花亂墜,沒有工具還是不好搞。落後地方 : 的人習慣手工作業,推動時代的人想辦法把這些自動化起來。怎麼自動化? : 寫程式來自動化啊。你的工具夠好,你就能賣錢,這跟你是不是台灣人又有 : 什麼關係?你看協同作業的領域又是如何呢? 這裡怎麼會扯到自動化工具與台灣人 ? 兩者的關係是甚麼 ? 若要扯工具與地域關係, 那要看另外一種角度. 台灣的半導體廠其生產工具都來自日本, 日本也生產半導體, 而且還是領先性, 先佔性的生產. 除了工程師有可能薪資有差外, 有甚麼是能勝過日本的因素 ? 勤奮, 細心, 保持潔淨, 日本人沒有一樣是差的. 壓低工資就 能贏過日本嗎 ? 這可不是勞力密集工作(像台積電, 不是包裝), 台積電是晶圓與IC製程合併, 就少進出潔淨室一次, 成功率高 成本降, 加上技術能掌握到, 雖然工具設備是從日本進口的, 但 還能拼得過. 所以, 是要自製工具勝過先進國的工具 ? 還是引進先進國的工 具 ? 是依靠那種優勢 ? : 你再看看外面那麼多網頁應用程式的從業人員,做的都是手工業,很多時候 : 網頁樣板都是FrontPage/Dreamweaver作的。IE內建的WYSIWYG HTML editor : 可以讓你自動化的處理這些HTML,你覺得這些兜在一起能做什麼?你有資料 : 流的來源了,你一定要手工寫code把資料插入那些網頁編輯器生出來的網頁 : 中嗎?有沒有想過自動化插入不需要每來一個新模板就寫一次程式?這跟你 : 是不是台灣人又有什麼關係? : 屏障?什麼屏障?是把自己關在家裡的屏障呢?還是阻礙外人進入的屏障? : 外面有超過一千八百萬個用英文的軟體工程師,台灣能有多少用中文的軟體 : 工程師?外面的市場那麼大,卻叫你家小朋友們只要看台灣這個小到不能再 : 小的市場,是存心要讓他們在新世代的競爭中被淘汰嗎? 如果想法只是閉關不來往, 那會有啥屏障能讓自己安心發展又勝過別人 ? 你 有別人無法超越的, 而別人能幹的你也不差, 這才能成為屏障. 相容pc與中文 電腦是個例子, 這個硬體例根本就不是啥文化障礙, 她只是用單色卡與軟體擋 住 IBM5550 硬體顯示器的漢字攻勢, 連中文的 BIG5 碼都跟 IBM5550 碼有關 係在, 這個屏障或優勢就是大量使用記憶體的軟體中文程式, 而且適時的完成 本土佔有率的布署, 所以說他有本土中文的屏障. 硬體PC何時是只看台灣只局 限台灣 ? 做軟體的人不會對這種事的認知差這麼遠吧 ! : 將來會有一天,你認為有效的屏障都被生產力的提升給超越。到時候,你又 : 要怎麼辦呢? 顯然, 屏障一詞是認知差異的來源. 以 IBM5550 跟中文 PC 為例, 究竟何者的 生產力高 ? IBM5550 的漢字顯示是要有兩台專用的軟碟機掛兩片字形碟加上漢 字顯示卡就能用其特有的 cache display 快速顯示. 其實這個硬體跟成大孔教 授最早做的中文顯示卡是類似的, 只是其改進是同碼字形的取得是經由 cache 再用, 不必每次都到字形檔去讀. 這種問題與方法, 台灣因為是早就結合顯示 處理與電腦處理為同一台機器, 早就用同一 file system 與 display buffer 代替, 反而是台灣當時的方法較先進. 重點是落後的一方何來屏障 ? IBM 只是 具有品牌的優勢, 當時讓很多人心生害怕, 就實質的知識與技術, 我們當然可 以就所知的情況及時布署. : 這裡是soft_job板,你覺得鼓吹成立大公司用傳統手工業的做法去發展台灣 : 的軟體產業好呢,還是鼓勵大家努力萌發創意來提升自身競爭力與生產力好? 這不是鼓勵與否的問題, 何況怎麼會有人想鼓吹用落後的方法去贏過先進的技 術 ? 就設備工具言, 台積電的設備是會不如日本同業先進, 但她勝出的不是靠 這個, 她有先天上已經先佔機會的晶圓與製程一體代工. 同樣的, PC 整個硬 體的設計與中文應用, 甚至是製造與讓利行銷手段, 台灣當時均造成優勢. 所要說的是不管要採用那種做法, 形成優勢的屏障在那裡 ? 這種事必須是 很具體可行的, 不是鼓勵期許這類願望的事. 從以前到現在, 負責推動軟體發展的高人很多, 那是輪不到我去鼓吹的, 以前軟體發展成不了優勢與屏障時, 也是贊成多給機會不必去點明這裡面根本 沒有贏面, 畢竟那時台灣的資訊產業還是賺錢在成長著的. 現在是大家都知道 全世界的資訊業情況不是很妙, 所以想知道一些實況, 當然免不了會提以前看 見的實況跟以前就認為硬體會贏的原因與做法, 這部份本來就不在軟體人員的 看法與認知的想法中, 否則早就有人會有感覺參考著做了, 而不以為然本來就 是如此的看法啊. 所以不同的認知就當做不同的參考, 套句簡單的話說: 行不行得通的事, 你我在判斷上會差異很大嗎 ? : : 但單單一個課程教學平台軟體系統這麼一個例子, 就親眼看見每個發展 : : 的教授都不肯退讓整合, 最後是自己做的都不要採用, 再花大錢去買個進口 : : 的來試來使用, 原來各自做的就煙消霧散了. 當年的中文碼的情況也差不多 : : 就是這樣. 其實產品(不論軟硬體)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承諾, 才會有用戶的 : : 信託使用, 當年的相容PC就因為不同廠商的產品彼此相容, 零組件可以互換 : : 互通, 所以用戶也就不太介意是那家做的, 對維續使用的信心不因廠商而受 : : 損, 所以不怎麼樣的廠商都能賣得出去. 相容PC使用bus插槽與介面卡, 製 : : 造的廠商也堅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直到品牌上來歸於少數幾家後, 這些 : : 做法才逐漸消失. 外加擴充卡是 PC 硬體業特有的概念, 相當於微軟的 OS : : 平台, 只是這個平台還不是獨家獨佔的. : I am sorry. Apple II上就有擴充卡的設計了,不是誰家的什麼特有概念。 擴充卡的故事是因為台灣最早做的 PC 是由工業局透過電子所出面做的, 那個 設計沒有擴充卡插槽, 界面卡被併在主機板上, 理由是節省成本(因為插槽很 貴), 那個設計也不跟 IBM PC 相容, 尤其是 RS-232 界面卡部份, 所以一出 就陣亡, 還因大板子做死了, 很難做補救更動. 插槽的做法在微電腦是早就有了, 遠早於 APPLE II , 主要是研發模組時隔離 除錯的需要. 但對著眼於 cost down 的人總會犯這個不該節省的錯. IBM 相 容 PC 維續插槽與分離的介面卡, 當時囑附廠商的理由如下: 1.台灣可以用 PC 發展 PC , 不必用發展工具與研發的電腦發展 PC , 這可以 節省工具成本. 插槽使得做主機板與介面卡的可以隔離發展, 換 CPU 與 RAM 只要集中力氣在那個部位, 其餘的 I/O 是用插槽達到相容與測試的目標. 2.系統可以透過 bus 插槽擴充, 讓用戶選擇不同來源組配. 部份組件可以延用 或替換, 這有利於台灣的介面卡同業, 也有利於買者. 3.專科學校可以透過 bus 插槽 發展硬體介面卡與其上的 BIOS ROM . 這有助 於協助除錯與供應人才. 國內採購對這個規範也很堅持, 畢竟付這個成本是 值得的. 這個做法業者延續了至少十年, 直到外移大陸才因環境不同而改變. 在初期, 總有一些人很質疑需要這樣做嗎 ? 不過有電子所前車之鑑, 聽了理由也就不 再爭議了. 後來 bus 插槽雖有改進但維續前後相容是很確定的. 這些都是小事, 但個人認為很關鍵, 這些共識的持續確實也很微妙. 不可否認 台灣的相容 PC 硬體採購規範有很大的引導作用. 你也可以說好像那些都是照 抄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1.146
文章代碼(AID): #178sYdi9 (Soft_Job)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8sYdi9 (Soft_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