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提升學術水準是為那樁 ?

看板AfterPhD (博士後)作者 (ggg)時間16年前 (2009/11/22 11:19), 編輯推噓1(105)
留言6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9/19 (看更多)
※ 引述《guare (瓜籽)》之銘言: : ************ : 現在我們面臨的困境是:研究要花錢,而且在台灣,我們之中多數是花納稅人的錢。納稅 : 人為什麼要把辛苦錢丟給你,去滿足你個人的問題和好奇心呢?所以我們就得從國家政策 : 的角度來看,『提升研究水準為哪樁?』 : : 像美國這樣資源豐富的國家,投入個幾百億美金在比較偏『基礎科學』的研究計畫上面, : 大概還可以承受。對台灣來說,由於資源本來就比較少,所以如果『上面』要把90%+的錢 : 給比較應用的領域﹝理工醫等等﹞,我除了改做一些比較不花錢的研究題目之外,也沒有 : 什麼好抱怨的。 : : 不過有件事情或許大家可以仔細想想﹝或者有這方面的專家可以研究看看﹞。中國在幾千 : 年的歷史上,雖然並不是對於所謂的科學研究完全空白,但我個人以為中國人比較實際, : 所以科學研究和發明似乎都偏重應用。到了今天,整個研究水準落在後面,拼命追趕。這 : 是否能夠全部歸咎於工業革命發生比較晚?或者說這純粹是歷史上的偶然﹝因為明、清的 : 閉關自守,或者說因為科舉﹞?或許板上有專家可以解答。 : ======== 自從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後, 被遠來的英法與近鄰日本, 俄國打得滿地找牙 卻又遍找不著, 苦悶了近百多年, 這些質疑的論點可說從不間斷. 近代最常被引用的就是研究世界歷史的英國湯因比, 其說法是在歷史的 轉折點上, 是倖存者對挑戰做出了正確的反應(或選擇). 另一位就是黃仁宇, 早期看法之一就是中國是因為無法在數字上管理. 在30年前, 台灣剛開始工專評鑑時, 帶領的校長大人就據此, 要求一切評 鑑項目要能量化計數, 要求評鑑委員必需要擬出個公式, 設定權重參數, 可以計算出個數字來進行比較. 就某個角度言, 好像英國的牛頓也就是發明了微積分與牛頓力學的公式計 算, 所以大英帝國成了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萌芽地. 但牛頓力學到了現 代因為分而治之的分工研究盛行, 所以大家切一小段來專門分析研究, 任 何複雜的東西只切一小段來看, 只要不碰到奇異點, 斷點, 線性化的參數 比重假設, 都能近似外差到某個誤差範圍, 還能算是正確的估算. 但是評量一個複雜的系統真能這樣用簡單的公式就能定出來嗎 ? 中國的 科舉考試是好制度, 但其評量的後遺症, 是否就因這種企圖管理的理想化 制度造成過於簡化, 而喪失了生命本質的多樣性? KPI 與 計點制 其實就是蘇聯式的計劃經濟思惟, 如果是落後追趕, 在假 設前衛就是正確的模範下, 後追者想方設法就是要超英趕美加速前追, 這 種量化公式有協助檢討速度的作用, 但一把尺的正確量度不是只有尺上的 刻劃比較, 最重要的是量測那個方向, 那個部位. 假如已追趕到前沿, 做為被追趕的標竿也可能是錯的, 盲目的按線性公式 外插, 後果可能就是撞牆, 也就是在歷史的轉折點上無法做出正確的反應. 這樣說來, 對策之一好像就是台灣產業的老二主義, 不當頭不稱霸, 但下 場就是人家大碗吃肉, 你就喝湯吧. 有湯是還好, 落得落後就會被挨打的 下場, 可是生死由人. 事實上, 這些追趕的辦法生效了沒有? 如果是照人家的方法套, 那是很難 的, 能突出的是走不同的道路. 但近代的歷史顯現日德的軍國主義在奮勇 前進時, 被美英同盟打得不得不中斷, 同樣的蘇聯換了一套社會主義思惟 也掉入了解體的命運. 換言之, 前進的道路絕不是理想化與線性化的, 路 上充滿了障礙, 陷井與鬥爭. 就以台灣能成功的科技相關產業言, 能存活競爭的都不是照抄照搬英美的 辦法, 那完全就是依循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以己之長對敵之短競爭得來 的, 但若只靠那幾招絕活, 別人的招術就是跟不上也頂不住, 那也只有挨 打的份. 如果連命都保不了, 還能安心吃飯嗎? 提升學術水準為那樁 ? 面對競爭者, 那是興趣那是要交流知識相互學習用的, 面對自家人那是要 講求效果, 彼此分工共同打拼的. 如果整體上不來, 得到的薪水不升反降, 那也不用質疑, 必然是撞牆了! 二戰末期的日本神風特攻隊, 犧牲了那麼多的優秀人才, 最終是戰敗幾乎 就是為人奴才. 犧牲某一群來存活以突顯另一群自認更優越者, 似乎不是 一種絕對正確的辦法. : 另外,我們當然也可以跳脫台灣的本位角度,從全人類的觀點來問『憑什麼要拿納稅人的 : 錢給那些學者做一些沒有經濟效益的研究?』 : : 除了『這就是人性』之外,我真的找不出解答。 : : → Silience: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經濟效益吧,從育人的角度來說,多多 11/21 23:54 : → Silience:少少還是有的。特別是理工醫的學生,到了研究所的話, 11/21 23:55 : → Silience:很多知識跟經驗常常是從實驗得到的。當他們出社會之後, 11/21 23:56 : → Silience:這些知識跟經驗也是或多或少有貢獻的。所以是不是完全沒 11/21 23:57 : → Silience:經濟效益也很難說。而且在經驗傳承及教育上的角度來看, 11/21 23:58 : → Silience:人類的後代總是要有人來繼承這些東西,所以科學教育一直 11/22 00:00 : → Silience:是由納稅人來買單的。 11/22 00:00 : → Silience:那如果所有人都不買單的話,那有一天這個知識技巧沒人 11/22 00:01 : → Silience:傳承了。那又是誰的錯。就像宋朝那些瓷器一樣。到現在, 11/22 00:02 : → Silience:以前的人是怎麼搞出來的。都沒人知道,也重現不出來。 11/22 00:03 : → Silience:難道這些錯還想在重複一次??科學本來就是這樣,一定要有 11/22 00:04 : → Silience:人傳下去。總不能說這個東西平常沒用,所以就不需要了。 11/22 00:05 : → Silience:那萬一有需要的時候怎麼辦??就像開刀一樣,你平常是不 11/22 00:06 : → Silience:需要。但是當你需要的時候找不到人,那又該如何。 11/22 00:07 : → Silience:所以需要學校或是教授這種東西,來傳承知識。而且希望能 11/22 00:11 : → Silience:開發知識。尤其是理工科,當你發現一個新的東西又很有用 11/22 00:12 : → Silience:的時候,往往也就科學向前邁進的時候。而當我們跨的夠遠 11/22 00:14 : → Silience:夠大步的時候,才會在經濟上超越別人。而且這種東西是種 11/22 00:16 : → Silience:累積,所以在短時間內是看不出來的。 11/22 00:17 : 推 niceday:韓國有學校砍掉物理或數學之類的基礎科學系了...... 11/22 09:38 教育或研究工作者就像社會的分工, 有其任務的必要性才存在著工作職缺, 適當的專業分工可以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產力. 好的職缺人人搶, 供需關係自 然隨市場需求改變, 但人為的獨佔壟斷, 階級障礙, 則會導致價位扭曲, 供 需失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4.12

11/22 12:40, , 1F
湯因比不是研究中國科技史的 李約瑟才是中國科技史會講到的
11/22 12:40, 1F

11/22 20:36, , 2F
謝謝指正.湯因比應該稱為世界歷史學家,不僅是中國科技史.
11/22 20:36, 2F
※ 編輯: ggg12345 來自: 140.115.4.12 (11/22 20:54)

11/23 09:17, , 3F
黃提過數字管理 但是黃更強調制度文化差異性必須考慮
11/23 09:17, 3F

11/24 00:26, , 4F
軍閥與抗戰時代有所謂吃空缺,典型的無法數字上管理.甚至
11/24 00:26, 4F

11/24 00:28, , 5F
認為中國至明清也沒有任何類似微積分的代數數學公式發明,
11/24 00:28, 5F

11/24 00:33, , 6F
想在管理上有數學式公與數字量化是那時代至今的妄念期望!
11/24 00:33, 6F
文章代碼(AID): #1B2Asp4T (After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B2Asp4T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