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問這是設備層嗎或是轉換層?
相信隔震研究一定蠻多的 本人非土木背景
轉貼國家地震中心一文給大家參考
http://www.ncree.org/zh/PublicationProfile.aspx?ID=10725
中文標題: 中間樓層隔震結構振動台試驗研究
英文標題: Shaking Table Tests of Mid-Story Isolated Buildings
編號: NCREE-10-024
語言: 中文
編輯:
媒體型式: 紙本
作者:
汪向榮 蕭佳益 洪瑩真 黃震興 張國鎮
中文摘要: 近年來隔震系統在工程實務上的應用已有多起實際案例,但因應經濟與施工
條件、都市人口密集及建地取得不易等因素,除一般傳統基礎隔震結構外,中間樓層隔震
結構之實務案例亦與日俱增。
所謂中間樓層隔震結構即是將隔震系統裝置於中間樓層中,並非傳統基礎隔震結構裝置於
基底,而其受震反應也因下部結構柔性的影響,與一般傳統基礎隔震結構有所差異。
因此,本文將中間樓層隔震結構模擬成一具有三個堆積質量節點
之三自由度簡化模型,以等效線性分析所推導之公式求解中間樓層隔震結構之動力特性及
受震反應,其分析參數,包含有效質量、等效阻尼比及有效質量參與係數等,此外中間樓
層隔震結構之受震反應也採用反應譜分析法判別之。
同時,本文針對傳統基礎隔震及中間樓層隔震模型進行振動台試驗研究,試驗結果顯示中
間樓層隔震結構可發揮良好之隔震效益。然而,由於第一模態質量參與係數明顯小於傳統
基礎隔震結構,所以在中間樓層隔震結構中可明顯看出高模態效應。此外,隔震器裝置於
較高樓層時,隔震層會有較大之變形反應,且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之位移與受力反應存在
一超過90度之相位差關係。試驗結果可知,上部結構之受力行為主要為第一模態反應,而
下部結構之受力行為主要為高模態控制,因此,在中間樓層隔震設計中,應合理考量高模
態效應。
藉由數值分析及試驗研究結果可知,中間樓層隔震結構如採用傳統基礎隔震之等效靜力分
析程序,將有諸多不合宜之處。在考慮上部與下部結構對整體結構動力反應之影響,隔震
系統之位移及阻尼比應更被準確且保守估計,並由數值分析可發現,在適當且保守地考慮
隔震系統之等效週期(等效勁度)與有效阻尼比下,考量足夠模態之反應譜分析可作為中間
樓層隔震結構之初步設計方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34.61
※ 編輯: yisuan 來自: 140.112.234.61 (07/20 03:57)
推
07/20 09:42, , 1F
07/20 09:42, 1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0 之 13 篇):
Architecture 近期熱門文章
PTT職涯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