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教] 台語的'打' 數個說法有什不同

看板TW-language (臺語板)作者 (卡普可)時間17年前 (2008/04/12 00:56), 編輯推噓4(407)
留言11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24 (看更多)
※ 引述《mgdesigner (魔法設計師)》之銘言: : 個人以為這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老祖宗,走了跟西方不一樣的路。 漢字會如此發展,真的是很有趣的事情。 : 因為中國太早統一了,所謂的統一,如果大家去關注先秦的民族移動,統一 : 了異種語族,例如說北方的晉系、齊是大家熟知的中原國家,也別忘了南方 : 有南蠻的楚跟東夷吳、越,更不用說秦本身,是周把中原的家族分封到秦地 : 去統治,吸收了許多的西戎成分。早熟的統一,又不可能一波一波坑殺掉各 : 種不同的語族,或強制去改語,(現在應該也做不到),我們祖先的作法, : 不就是書同文嗎?那背後,就是容許語相異的存在。書同文的前提,就是文字 : 系統的組合要素,儘量避免過度依賴對單一語言的聽覺要素,儘量以視覺要素 : 為主,先秦通假字太多了以後,就是發展了以基本視覺形意符號(現代有個專 : 有名詞,叫作末級部件)進行組合,表達新意念的方式:會意,此外會意也通 : 常附帶著形聲。 我覺得這部分有些奇怪。 說是統一,但其實華夏集團本就有相類似的文化甚至語言, 原本不同民族的南方各國也都經歷過很長時間的漢化過程, 在很多地方也還看得出痕跡,相對的那些還保有所謂「夷狄」文化的群體, 現在看來其文化差異就比較大,雖然其中也不乏繼續漢化者。 書能同文,是因為語言十分接近,我甚至懷疑那些早期漢字,就如同其它表意 文字體系一樣,應該沒有太多兼容異民族的設計。還是華夏集團為主。 「書同文語相異」的講法有點太理想了,當時語言沒那麼分歧,文字也很混亂 有些語言上的區別是後來才衍生的,不是文字出現時就存在的,當然有些則反是。 會意字這種字的類型在帝國還沒出現前就有了,殊難想像是通假字之後才出現。 「會意兼形聲」只有很少數很少數的例子,大體上會意和形聲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補充,很多舊(尤其是台灣的)字書或書本常會把漢字六書穿鑿附會、錯誤解釋, 例如:江、河的形聲是以語言詞彙做基底,「工」「可」的聲符不會帶有意思 很多解釋說因為長江的江水聲是「工工工」都是用現代語去錯誤解釋 再舉一例:像是現、採是同源詞的分化,理所當然是形聲字,聲符(見、采)是 語源上的關聯而有意義,不能無限推廣,把同源詞與會意兼形聲混淆 很多人就說忙是「心之亡失」,在我看來只是穿鑿附會,語源上太說不過去了。 另舉個不太雅的例子,有本台灣出的字典,就寫「屌」這字從尸吊聲,又有 吊=搖晃之意,故屌指男性陰莖,其實「屌」的語源是「鳥」,即閩南語tsiau2 何來搖晃之說,此亦為牽強附會的解釋例。 : 舉了例子,表示某種規律或者說"texture",先秦只有一個字「文」,人活動的 : 規律是人文、水的規律是水文、動物身上的規律是花「文」,是後來才會意出 : 新字「紋」,表示絲織品的圖案規律。 這種講法本末倒置,文本來就是[花紋、紋路]的意思,人文、水文都是引申義 把引申與假借或同源詞弄混,談漢字這塊就會變得沒有區別、包山包海了。 「紋」壓根就不是會意字,是因為「文」含意過廣,引申義取代本義, 才用分出「紋」這個形聲字來承擔本義,僅此而已。紋從糸文聲,非從糸從文。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取、娶 中、衷 原、源 皆非會意 : 這種文字的發展方向,可以讓統治異種 : 語族相對容易。相對於西方民族國家的文字,多半是一個國家就是單一語族, : 他們要溝通,用表音的文字在方便不過了。但說回我國,不能否認的,文字發 : 展的目的,是要力於資訊的溝通交換,單單是小小的台灣,就有多少語族?每 : 個語族各用自己表音的文字,我們台灣還能進行很好的溝通、資訊累積嗎?如 : 果到公所拿表格還要準備13種不同語言版本的表格,那背後要多少的行政成本 : ? 西方國家是否都單一語族先別論之。漢字並非因為要兼容多語族才成為意音文字。 話說台灣各語族差距極大,又不可能用漢字串連漢語族(客華閩)與南島語族, 表音文字貼近每種語言,也比較尊重各個語言的地位。 若要以成本論的角度,則大家選定英文或西文當官定語文還比較通用、也省成本。 : 漢字最大的好處,就是4000多年的演化,就算不同時期主流的語族為何,其意含 : 透過中立的視覺形意文字,傳達給不同語族,各種不同的語族的知識智慧可以在 : 一個「聽覺中立」的平台進行累積,互相學習,但也有偶爾不太中立的時候,最 : 明顯的例子,就是唐詩裏面,大量使用了當時流行的口語,剛好也就是閩南語 : 的「祖語」,其中用了大量的音韻資訊,今天能唸的合平仄,不用閩南語等南中 : 國系的漢語很困難(這也是形聲的一個壞處,因為只有那一種語言唸,才形的了 : 聲),但是雖然如此,其表達的意含,不一定要會閩南語的人才能理解。不過也 : 有少數例外,例如有個混蛋詩人,李白寫了一首詩月下獨酌: : ...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 將影,行樂須及春... 這段太長恕我切開。 語族不是那麼下位的分類,漢語族諸語言的差異沒想像中大(但也非「方言」關係) 而且漢字一點也沒有聽覺中立,它跟拼音文字的機制其實是很像的,都是對應 (一定程度的)語言而非獨立於其外,差只差在漢字是用每個意音字來書寫,拼音 則是基於字母來拼寫,如此而已。 您所說的聽覺中立只成立在需要後天學習的文言體系中,而且這系統還非常曖昧 不是很暢通的平台。拼音文字要達到那樣不是沒有可能,只是要犧牲與語言的貼近 我想非常划不來,漢字也是,現代漢語諸語言利用漢字時,也都是貼在語言上的, 不可能分離。我們說「你還好吧?」,而非「體中何如」,就算聽得懂,那也非 口語的一部分,是後天習得的。 唐詩是韻文,怎麼可能是口語,唐代口語已經越來越接近近代。當然,中古之後 文言文受到當時口語的影響而改變,的確是事實。閩南語是南方語言承繼北方語言 的產物,唐代語音是「文言音層」,似乎不能說是祖語。唸起來合平仄很合理, 因為是成套輸入、成套演化的語音,但絕對不等於當時的音韻,從聲調變成八個 還少掉一個(陽上)就可以知道。 形聲本就是基於語言,但是大多是基於很早的上古漢語,除非是中古的後起字 「寺」和特、待、持不管現代音還是中古音都差很遠,不是單純因語言不同,而是 時代產生了語音的轉變。 再贅言一次,能理解唐代詩詞、古文是後天學習的,不是會寫漢字就自動下載到 腦裡面。更不可能是會講閩南話就懂,不然私塾、國文課都可以廢掉了。 良心的建議,雖然很容易忽略,但請別把已經學會的事當成本來就會的事。 : 解後世很難理解其意思不是"understand",那會是什麼?而是一個助動詞,在閩 : 南口語裏面發ei的音(梅祖麟的閩南虛詞研究),對,就是「ei曉未曉」(會不會 : ),的那個ei,知道怎麼念,還會發現「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這兩句在閩南 : 「口語」中唸起來非常非常的流暢,像在唱歌一樣。 敝人大概是文學造詣不佳,無法唸出上句「像在唱歌一樣」,也不像口語唸起來流暢 光是「解飲」就不知道對應哪個口語詞?e7 lim1? 「解」和「會」的中古音似乎很接近(若有誤解請指正),拿來通假似乎也不太意外。 : 此外很諷刺的是千年後閩南人把居然把祖先用的字忘光光,只會說不會寫,還認為 : 閩南語本來沒有字,自我矮化,把漢字的文化主導權鞏手讓人,教怎麼唸,需要好 : 的音標是一回事,選用有效的文字系統進行資訊的傳遞、交換、累積,是另外一回 : 事。近代的漢文發展,大大的被北方漢語的語言習慣污染,大家以為字用北方漢語 : 習慣的那些就夠了,好像漢字是近代興起的北方漢語的專利,甚至一些國家標準也 : 是這樣。 不是把祖先用的字忘光,而是從來就沒有標準化過。前近代的漢文都是文言文體系, 沒有貼近任何一個口語語言,自然閩南語也不會例外。而漢字的用法的確被北方漢語 主導,給了大眾一些錯誤的想法,例如「有音無字」、「華語才能用『國字』寫」 至於選擇有效的文字系統,這點就不限於要採用漢字了,儘管閩南語不是不能用漢字 完整表達(需要另造字補完並標準化),但是也許我們可以採用其他文字系統。 像sushi還可以借日本的当て字「壽司」,otobai難道要寫成「烏倒寐」? 還是訓讀成「機車」、「自動二輪」,或是另造新字來表記?這邊雖舉外來語 其實很多百越語詞或是本字太罕用或太冷僻、會造成誤解誤讀的詞都存在。 與其去陷入適用漢字的困難,不如漢羅並用或是直接採用拼音系統還清楚些。 : 其實這一定會出問題,那個字幕一定字很小、很擠,電視字幕卻像電影字幕一樣 字幕這種東西字級大小哪有絕對,台灣語言環境較特殊,所以才會普遍設有字幕。 羅馬字的閱讀速度是靠習慣養成,這點和漢字(其它任何文字系統)都一樣。 : 這應該是指現代北方漢語吧?閩客還是很喜歡用單音節字 客閩兩語的單音節「詞」多,是因為音節的辨義度不像華語那樣大幅(?)削弱 所以單音節可以承擔的詞彙還很多,但是隨著詞彙的增加,要嘛是派生詞改變 音韻,要嘛就是多音節詞彙,很難維持一詞一字或是一詞一音了。 : 這是近代北方漢語的習慣,古代可是從基本字在組出很多意義細分的字,例如說北方漢語口語 : 中香味只有一種字就是「香」,不同的香是在前面加字來描述。 : 閩南語的「香氣字」有三種以上,寫都是不同字,描述植物燃燒的「薰」(抽菸的那個菸)、 : 植物的天然香味「芳」等等。 我也曾在教學場合聽過台上出現類似的說法。其實這樣的說法裡面有不少問題。 首先,現代北方漢語詞彙的使用本來就未必跟古代一致,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香、馨、薰、芳的意義也本來就很接近,並非在北方漢語裡面都不存在。 閩南語裡面,表達[香氣]adj.的意思是用「芳」(phang1), 表達[菸]n.或[薰]n.v.就用「薰」(hun1),表達[線香]n.則用「香」(hiunn1), 其它文言音場合則是hiong1,例如香港(Hiong1kang2)。 很明顯的,北方漢語雖然有點簡化,也還是都有完整對應上述意思的詞彙, 閩南語不是用很多字來表達同樣意思,而是跟北方漢語一樣都分配到不同意義去。 會有您上述那樣的說法,純粹是用北方漢語的角度來分析閩南語而已。 : 但是這裡有個陷阱,就是大家對字義的共同理解標準不同,例如北方漢語對「優」已經失去藝 : 人的字義,在日本才還有保留這個意思,此外也許字本意大家會一樣,但組合起來可能有各自 : 的暗喻,例如說日本人來台灣看到滿街金玉滿堂的招牌很傻眼,因為金玉在日本發展出男生「 : 小弟弟」的意思。 這陷阱不就是漢字最大的問題所在嗎?所謂表意性其實都是任意移動的,沒有靠近 語言的話不會有意義(至少也是曖昧不明)。 好玩的是聲優、女優、男優(非俳優)反而輸入了華語,成為新詞,只是因為華語的特性 多半無法切開「優」來使用。 另外,金玉有きんたま和きんぎょく兩讀,前者即指睪丸,後者才是「金玉」。 : 漢字的使用圈,很多根本就是差異很大的語族,中國本土的漢文書紀錄,曾經出現過動詞放在 : 句尾的的紀錄。更不用說日、韓、越了,但是二戰前台灣總督府的正式公文,日本南北朝時 : 的五山文學,也許語序跟我們熟悉的不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知道他的意思。 動詞放句尾,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上古漢語有SOV的語序成分,但是這不能只視為是 語族不同,而是語言的變遷。至於公文、文學,如果是漢文部分,我們看得懂的原因 如前述不是因為漢字本身,只是因為後天學習,解讀性甚至還不一定很完備。 如果是和漢混雜的近代文書,就算漢字在多,沒有學過日本語是不可能懂的,那只是 猜測和使用既有知識推理出的結果。差異不小的兩種語言,不可能借一種文字就可以 互相理解,除非那種文字根本不是文字,而是脫離語言的純粹表意系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34.38 ※ 編輯: Capko99 來自: 59.112.134.38 (04/12 01:05) ※ 編輯: Capko99 來自: 59.112.134.38 (04/12 01:10)

04/12 03:18, , 1F
04/12 03:18, 1F

04/12 04:14, , 2F
你說的漢文忘記了白話小說
04/12 04:14, 2F

04/12 04:17, , 3F
"會"的來源可能是"解ㄒㄧㄝˋ" 和閩南語的ei相同
04/12 04:17, 3F

04/12 04:19, , 4F
至於"本土的漢文書紀錄 動詞在句尾" 可能是元代吧
04/12 04:19, 4F

04/12 09:54, , 5F
對齁 還有元代的問題 另外白話小說我認為是近代漢語
04/12 09:54, 5F

04/12 09:54, , 6F
理解性也是有所差異的 雖然讀起來困難不多的樣子
04/12 09:54, 6F

04/12 10:59, , 7F
解的白話音好像還有 ere?
04/12 10:59, 7F

04/13 02:02, , 8F
元代的公文沒有翻譯現代人看不懂
04/13 02:02, 8F

04/13 16:08, , 9F
樓上說的我似乎在書上也看過 我上述困難不多是指近代漢語
04/13 16:08, 9F

04/13 16:09, , 10F
元代的書面應該不算在近代漢語裡面吧...
04/13 16:09, 10F

04/13 16:10, , 11F
這方面需要前輩們了 其實就連古代漢語的分界都很模糊啊
04/13 16:10, 11F
文章代碼(AID): #17_vX03_ (TW-languag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_vX03_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