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教] 台語的'打' 數個說法有什不同

看板TW-language (臺語板)作者 (卡普可)時間17年前 (2008/04/08 23:23), 編輯推噓8(8032)
留言40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24 (看更多)
※ 引述《Starstarboy (星星人)》之銘言: : Capko99大大跟下面的轉文似乎都是主張閩南語全面以拉丁字母為正字的 : 並且以為漢語系的語言使用自己原本的漢字也並非"無庸置疑"的選項 Starstarboy閣下晚安: 我很高興能對閩南語的書寫系統作討論 這樣才能有進步、有新成長 其實還蠻令人感動的(話說相關領域總感覺很冷門) 閑話休題。首先 我雖然比較傾向支持拉丁字母系統 但我並非只接受"全面以拉丁字母為正字"的主張(參見我前面幾篇文章) 不管是全拼音、漢羅、漢假、漢諺...各種形式我都有自己試行過 當然系統還很不成熟 但我想各種形式都有優點與缺陷 另外也要考慮到執行面的因素 不可能也不該馬上就劃掉其它可能性 我個人對這部分是持開放態度的(前面的回文是在說"造新字"的問題) 然而,當回歸到討論文字系統的優劣利弊時必須先不看環境因素 否則的話 常常變成實然面與應然面的混淆 妨礙釐清事情 其次,"語系(語言)"與"該語言的文字系"應該不是絕對應然的 舉拉丁字母、西里爾字母為例 只有該語系的語言才使用嗎? 歐亞非的其它語系語言也都有使用這些字母系統的例子 拿離我們最近的越南語來說 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 (東歐有稍微更複雜的例子 查查維基百科就可以知道) 要"新創文字"還是"承繼世界上既有的系統"是可以選擇的 既然漢羅兩種系統各有優劣 不應該排除各種的可能性 我傾向拉丁系統也只是種選擇 而不是有什麼文化清洗的妄想 我想不會有"漢語系就一定要選漢字"這種事情 在我淺薄的眼光來看 這樣的堅持只是另一種民族主義而已 但我想您想要表達的應該是"漢字比較適合漢語系"這點 這也許是事實 但並不完全代表我們"只能"使用漢字來書寫 如果拉丁字母系統比較能靈活的表記閩南語(或其他語言) 或是說教學上比較有效率省成本 為什麼不能採用呢? : 關於表音與否也許有段歷史可以談談 : 戰國末年的漢字假借非常嚴重 : 幾幾乎再進一步就會變成像日文那樣的表音節文字了 : 至於為什麼沒有進一步變成表音節文字是滿有意思的問題 這真的很奇妙 因為埃及也有很類似的歷史 但是埃及的聖書體的變成了非尼基拼音字母 我個人見解是認為 字母的出現是因為有簡單拼寫其它語言的需求 這點在東方的類似例子就是假名的出現 : 不過 總之結果就是 : 漢語系的使用者無法接受純粹表音的文字形式 我想 要注意的是 當時使用漢字的人口很少 文字是一種統治者的工具 沒有簡化書寫的動力 所以假借出現了極限之後就大量走向形聲了 形聲讓漢字本身更不需要"字母化" 後來語言也受影響 西漢以降漢語已經大量單音節化 相當程度適應了漢字 後來隸變、楷書的出現又讓漢字定型化 要字母化也很困難了 但這跟使用者接不接受應該沒什麼關係 : : 這個心態我想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 : 大家沒有辦法廣泛接受白話字這種東西 : 西方語言在表音的層次發展 所以他們的注音文就是字 我想板友推文已經點出 拼音文字是貼在語言詞彙上的 每個字(word)都有它被賦予的意思 並不等於注音文 : 可是我們有漢字 : 就是會覺得白話字這種注音文跟漢字是不可等量齊觀的東西 : 當初老共想藉由簡體字推動漢字拼音化也失敗了 : 專制的他們也做不到何況台灣 這邊我大致同意 做個補充 我認為漢語的形態是漢字造成的 而不是反過來的因果 漢字拼音化失敗有很多原因 運動本身的確是太激進了 失敗的部分原因是使用者的情感無法接受 但理論上不是做不到 : : 你要說大家只是不習慣非漢字系統 : 或許是 : 也或許不是 (因為漢字的使用是會對大腦結構產生影響的) : 但總之你沒有辦法改變大家的想法是事實 : 而語言是大家的習慣所約定出來的東西 : 並不是高舉學術上的種種理由就可以改變的 語言跟文字不應混淆 文字反過來也可能影響語言本身 語系相近的漢語跟藏語 使用文字不同 後來走的路也差很多 : 所以我以為 用拉丁字母只能完善地保存音韻系統 : 對於推廣實在是很難有作用 : 畢竟排斥abcd的人不在少數 : 相對來說用假借甚至造新漢字的「親和力」還是要高一些 我想我們可以在"漢字優缺點"或是"拉丁字母優缺點"之間作抉擇 未必要把"親和力"放在首要考量 : : 至於漢字和拼音兩書寫系統孰優孰劣的討論應該很多 : 近年來腦科學跟心理學方面也發現漢字有不少拼音系統沒有的優點 : 總之就是各擅勝場 : 既然如此何不便用原本的漢字 : 何況學者們對方言本字的考釋也頗有成果了 : 最多再像日文一樣輔以假名一類的標音符號應該很夠了 我的看法同上 其實標音符號就是拼音系統 只是表面上不同 但如果是漢字本身加上其它符號作改良 我個人是覺得太累贅 : : 或許我真是跳不出漢字的本位主義 : 不過我倒是很想問 為什麼要跳脫漢字的框架? : 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一點點感性的堅持那根本也不會想要保存母語 : 既然這些方言字詞都是在說文廣韻裡有來歷的 : 何以我們要割斷傳統的源流? : 不是常說閩南語很古雅嗎 : 你要如何用拉丁字母告訴大家閩南語真是有淵深的文化內涵? : 有一天電視布袋戲的字幕和各大廟宇的匾額都是用abcd書寫 : 大家能夠接受這樣的披髮左絍嗎 被髮左衽我想只是您無意間的不當比喻 但我個人是不欣賞孔丘的民族主義思想的 文化傳統當然可以傳承 漢字也不該也不可能被廢掉 但文化是人創造的 人才是主體 而且不停改變 我個人是不覺得不採用漢字就一定會中斷或毀壞文化 當然 就現實面來說 漢字應該還是普遍會被大家接受的系統吧 : 的確是模糊 但是跨語言的理解單字的意思明白往往就很夠了 : 根本不需要太過貼近語言 比方大家看著有漢字日文大概可以就猜整句的意思 那只是猜測 就日文的例子來說 除非你先接受文言文的學習 才能看懂古典漢文 的部分(那跟文言文沒兩樣) 但就現代語體文而已 沒學過日本語要看懂日文 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而且漢字對日文和對中文的意義不盡相同 但這是另一部分了 相對的 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相互理解力也很高 而且也是從拉丁字根推敲而來 其效果與漢字類似(你甚至不用懂拉丁字根的原義) : : 拉丁語系的拼音方式可能還需要學識考證來溯源 音韻一變化拼音就變了 : 但是漢字的型態非常固定 對於溝通的穩定性絕對強過拼音 文言文的學習也是考證溯源的一種 漢字不是懂現代漢語後就理所當然也理解的 拼音文字遷就音韻 其實也可以模仿漢字去定型化 只是它沒有這樣做 因為定型化後跨語言的理解力提高 但是卻脫離語言 還容易以漢字害義 舉簡單例:"勉強"在漢語與日語中不同 "走"在華語與閩南語也不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34.86

04/09 00:12, , 1F
戰國末百家爭鳴 文字應該已經不算統治者獨占的工具了
04/09 00:12, 1F

04/09 00:24, , 2F
另外我覺得其實文字語言可以不用那麼貼近 我是說比方
04/09 00:24, 2F

04/09 00:25, , 3F
訓讀之類的作法
04/09 00:25, 3F

04/09 00:39, , 4F
訓讀應該使造字之時就存在了~~
04/09 00:39, 4F

04/09 05:46, , 5F
漢語跟藏語後來走的路也差很多??
04/09 05:46, 5F

04/09 09:32, , 6F
就我所知漢藏諸語言都經歷單音節化和複輔音簡化
04/09 09:32, 6F

04/09 09:33, , 7F
韻尾簡化還有產生聲調 只是各藏語方言程度不一而已
04/09 09:33, 7F

04/09 09:36, , 8F
在東亞長久以來只有少數人能掌握文字
04/09 09:36, 8F

04/09 09:36, , 9F
語言影響文字多 文字影響語言少(有邊讀邊就是一例)
04/09 09:36, 9F

04/09 09:42, , 10F
你說的這些現象使用拼音文字的藏語也有
04/09 09:42, 10F

04/09 11:47, , 11F
To Star, 我認為戰國時文字或許並非只是統治者的工具 但是
04/09 11:47, 11F

04/09 11:50, , 12F
比起字母、假名的出現 漢字本身一直沒有相同的需求情況
04/09 11:50, 12F

04/09 11:51, , 13F
至於訓讀我也贊成 但有人指出訓讀用在漢語系語言上會增加
04/09 11:51, 13F

04/09 11:52, , 14F
文字體系的複雜度(參考日文情形) 不過不是不能嘗試的
04/09 11:52, 14F

04/09 11:53, , 15F
To nakadachi, 漢藏兩語都有朝向孤立語前進 不過在7世紀時
04/09 11:53, 15F

04/09 11:54, , 16F
藏語還是很多複輔音而不需聲調 7世紀之後慢慢不同 比起漢
04/09 11:54, 16F

04/09 11:55, , 17F
語來說慢了很久 這是很奇妙的事情 我並非專門盼前輩們指教
04/09 11:55, 17F

04/09 11:55, , 18F
文字雖然會影響語言但這可能如你所說並非很巨大 例如英語
04/09 11:55, 18F

04/09 11:55, , 19F
也是不斷朝向接近孤立語邁進 但仍使用拼音文字
04/09 11:55, 19F

04/09 11:56, , 20F
話說回來 漢字影響漢語我覺得還是存在的 像是華語新增詞彙
04/09 11:56, 20F

04/09 11:57, , 21F
就沒有閩南語來的靈活(雖然這點在現代不太成立)
04/09 11:57, 21F

04/09 14:44, , 22F
語言演進本來就有快慢之分 英語和德語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04/09 14:44, 22F

04/09 14:46, , 23F
兩個都用拉丁字母 我個人認為多人多民族共用的語言
04/09 14:46, 23F

04/09 14:48, , 24F
演進快 口語演進比書面語或官方語言快 華語被制式化
04/09 14:48, 24F

04/09 14:52, , 25F
新增詞彙慢 但是北京土話造新辭彙吸收滿語詞彙倒是不少
04/09 14:52, 25F

04/09 14:54, , 26F
其中只有一部份被官方選擇收進標準華語 所以當官方
04/09 14:54, 26F

04/09 14:56, , 27F
統一規定台語詞彙之後 這個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04/09 14:56, 27F

04/09 19:32, , 28F
可以請問一下為什麼多民族共用語言演進較快嗎^^"
04/09 19:32, 28F

04/09 19:33, , 29F
我覺得nakadachi跟Capko99講的都很有道理~~
04/09 19:33, 29F

04/09 23:39, , 30F
nakadachi, 我相當同意您上面的見解 不過就語言演進的部分
04/09 23:39, 30F

04/09 23:40, , 31F
我覺得怎樣的演進都只是種取捨 取消格變化就必須介系詞或
04/09 23:40, 31F

04/09 23:41, , 32F
詞序來補償 或是取消音節量就必須用聲調來補償 這是種取捨
04/09 23:41, 32F

04/09 23:42, , 33F
畢竟語言的溝通性是一定的 另外未制式化的語言比較能夠從
04/09 23:42, 33F

04/09 23:43, , 34F
漢字以外的層次去派生新詞 我想說的只是這個 當然是不是要
04/09 23:43, 34F

04/09 23:43, , 35F
追求這點其實並不絕對就是了 最後我覺得與其說是多人多民
04/09 23:43, 35F

04/09 23:45, , 36F
族共用語言 不如說語言的混雜程度(不知道這觀點是否正確)
04/09 23:45, 36F

04/09 23:53, , 37F
補充一下訓讀的問題 例如thai5訓用成"殺" lang5訓用"人"
04/09 23:53, 37F

04/09 23:57, , 38F
結果"殺人"是唸thai5lang5還是sat4jin5 就必須額外判斷
04/09 23:57, 38F

04/09 23:58, , 39F
這在日文有更多例子 也不是什麼很困擾的問題 只是語言學習
04/09 23:58, 39F

04/09 23:58, , 40F
或文字學習上會產生一些些負擔
04/09 23:58, 40F
文章代碼(AID): #17-utoR1 (TW-languag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utoR1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