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教] 台語的'打' 數個說法有什不同

看板TW-language (臺語板)作者 (卡普可)時間17年前 (2008/04/16 00:08),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0/24 (看更多)
※ 引述《mgdesigner (魔法設計師)》之銘言: : 經過融合之後,當然相近,沒有融合之前呢?為何春秋時代,吳、楚、越被「當時的」 : 華夏民族認為是蠻族呢? 我說的就是融合前的事情。舉個不夠好的例子,日耳曼民族在上古歐洲被視為蠻族, 然而日耳曼語族和羅曼語族其實同屬印歐語系,諸語言的關係也相對接近。 語族跟民族區分有時候未必是同一的,不過我認為華南地區的各「蠻族」有可能與 南方泰緬甚至南島語系有所關聯。 然而即便如此,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就算是不同語言成分也早已滲入漢字系統,現在 也比較難判定出來了。而且南方各族漢化非常積極,歷史文獻也多是漢化後的產物。 綜以上幾點,我們還是不能推知「漢字系統是為了兼容各語言而採用」這種結論。 : 我到不這麼認為,以和文化圈現代的流存與國語差異最大的日韓語,古代可以寫著滿滿的 : 漢字,用他們的語言念出來,例如古事記、萬葉集,甚至越南也是。我不認為越、日、韓 : 可以說跟華語「接近」。 不管是萬葉假名、吏讀、字喃,那樣不正是把漢字當成拼音文字來拼寫該語言嗎? 這絕對不可能是漢字跨越語言的一個例證。坦白說,這應是錯誤類比。 七國書同文,都已經一定程度是華夏集團的成員,語言上雖然仍存有分歧,但應該 沒有現代這麼巨大(地域也不同了),主要呈南北分立。只能說這是帝國運作的一個 政策,不能得到「漢字系統是為了統整各個語言而被採用」這種結論。 書同文並非統一了各方言的用字,只是文字字形而已。不同地域間古代文獻,用字 遣詞上也會表現出差異。 : 我覺得你這裡沒有來源引據,你要否定他人的說法,你要有站得住腳的引據,不然就 : 是推論。以意解,身體「尸」底下吊一根東西,還蠻直覺的。就好像「妹」,是尚未 : 被「用過」的女生,姐則是被插過的(且是男生的小弟弟)(非性別歧視,請女性同 : 胞息怒,純粹漢字的發明原本都很直接) 您指謫我沒有引據,但您對姐、妹兩字所為的解釋也沒有引據啊? 屌本是方言俗用字,吊字從未有搖晃義,去硬作解釋只是破壞原則。從語源上解釋, 既合理又能找到語言上印證,鳥,說文:都了切、集韻:丁了切→反切音即屌; 旁證:現代閩南語中,龜頭仍稱為tsiau-a-thau,北方俗語也有鳥字作生殖器用的例。 我查遍辭典,完全沒看到類似您的說法。固然,姐、妹二字的語言學來源需要再考, 但很明顯地,妹從女未聲,未僅是聲符,在沒語源證據的情形下,我們不能推知妹 與未有何關係?頂多能知道,妹是基於語言裡的詞彙造的字。像是「弟」是從「第」 的意義來的,我們可以從說文解字或是其他書去研究。您的說法太過曲折,對家人 的稱呼怎麼可能有那麼詰屈的引申語源? 姐是從女且聲,且僅是聲符,「且」古代用法同「薦」,是野獸所吃的草。 何來生殖器的意思?就算且指男性陰莖,何以沒有這個意思的其他用例? 解釋上還是太曲折了。 您的說法是把這兩個字視為很少例的會意形聲字,而且還是自己發明的說法。 : : : 舉了例子,表示某種規律或者說"texture",先秦只有一個字「文」,人活動的 : : : 規律是人文、水的規律是水文、動物身上的規律是花「文」,是後來才會意出 : : : 新字「紋」,表示絲織品的圖案規律。 : 我覺得你沒有看清楚喔,我已經說文最早就是「texture」的意思,可以是視覺的, : 也可以是抽象的。紋-->糸的文,紡織物的規律,這是非常會意的東西,當文大量 : 被拿來專只用做抽象的規律描述:文章(很多字排列的結構)、人文、水文、文學 : 等等, 文本來就只是具體的[紋路]的意思,抽象的[紋理]等是引申的意義,更可以衍生出 [文字]等意思,文學則是應用的詞。我保留您上篇文章這段的說法,明顯地,絲織 品圖案規律是在人文、水文前就該存在的意思。我才會說您本末倒置。 再重複我的想法一次: 把引申與假借或同源詞弄混,談漢字這塊就會變得沒有區別、包山包海。 : 你說的例子,並未解釋清楚為何紋不可能同時是會意與形聲字。我前面舉的姐、妹兩個會 : 意字,她們也有形聲的成分,姐從「且」的韻,妹從「未」的韻。 我解釋清楚。本來古代漢語存在著表[紋路]的詞,所以造漢字「文」來表達這個詞, 後來文引申、派生了很多抽象義,例如水文、文章、天文,原來的「文」已經不夠 負荷,只好加了上形旁(限定符號),創造出「紋」來承擔本義[紋路],文和紋的意思 有關連是因為語言上的同源,不是會意形聲字。 人在樹旁休息,故休從人從木,這樣才是會意字,休和木沒有語源關係。如果要把 假借字分化的形聲字說成是會意,那麼我們的會意字會爆增,真的會包山包海。 :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取、娶 中、衷 原、源 皆非會意 : ~~ ~~ : 取應該是吧?手抓耳朵,很會意阿!不然請你告訴我「取」從耳聲還是又聲?「中」 : 好像也不是形聲字,應該是指事字吧? 我原文曖昧讓您誤會了。我是指兩字的關聯,而非本字的六書歸類。 取是拿,是會意沒錯,從耳從又,但是迎娶本為迎取,是從女方家中「拿」回新娘 的引申義,後來分化作娶。中、衷 原、源也是類似這種關係。 如果不從語源學上來分析,很容易落入台灣早期(現在?)字辭典裡面那種穿鑿附會 對漢字認識非常有問題的誤解中。 : 我之前說的是西方「民族國家」,除了英國這個假民族國家以外,德、法、西、意, : 哪一個不是?我不認為漢字「自己」並沒有想讓自己兼容多語族,而是許多語族不 : 重造輪子,在漢字這個較「先進」的平台上累積自己的文化,甚至包括中國歷史上 : 數度李代桃僵「華夏成分」的蠻族勢力:隋、唐、契丹、遼、金、元、清,甚至還有 : 越南的數個朝代。雖然用同一個書寫系統,但愛新覺羅溥儀也許會講現代國語,但會 : 不會講明朝的官話,我很懷疑。 民族國家有點脫離討論的主題(雖然我覺得這個主題也稍嫌脫離本板),恕我擱置。 漢字有沒有先進或落後,我想應該不太可能有定論,這太主觀了不具太大意義,我們 能討論的,是漢字處理方式的特色。外族所利用的漢字,要嘛就是直接使用脫離語言 的漢文,要嘛學漢字結構自創文字,要嘛當成拼音系統,這根本不兼容多語族。頂多 是推銷漢字文化而被接受而已。 如果漢字的使用貼近語言的話,溥儀講的話跟現代華語不太相同,更不可能跟明代的 官話相同,那麼他將看不懂(順)那種用漢字寫的文章。如果是文言系統,溥儀看得懂 是因為他經過學習,而不單是漢字讓他理解。我想史實上應為後者情形。 : 同樣是南島語系的越南跟阿爾泰語系的日韓還有所謂的華語,是漢藏語系的,古代政 : 府公文同用漢文,差這麼多的都可以了,小小的台灣怎麼不可能? 所以您的意思是,台灣需要用「可怕的」文言漢文來統一大家的文書理解?這樣一來 跟否定掉現存所有語言的書寫沒什麼差異。 : 我同意表音文字貼近每語言,但我不同意這樣的工具性會有什麼尊重的作用。此外就 : 如同我上一PO提的,如果你是政府官員,你會希望為了尊重每一種語言,因此所有文 : 書都用13種語言的表音字來描述?不可能的,對於小小的台灣這行政成本太恐佈,我們 : 也不像瑞士有分德語省、義大利語省、法語省,是可能一個小鎮裏面就混了好幾個語言 : 區,這樣分化反而讓大家更難以互相分享知識、互相理解,此外就算全部用表音文字, : 那應該會更助長大家所謂的「華語」獨大,我想所謂「尊重」是強勢語言可憐弱視語言的 : 說法。 尊重是指文字系統保持各語言的詞彙,而非用漢字來串連,這樣遇到沒有標準化的語言 或是非漢語系的語言會產生困難。我個人對國家的語言政策持開放態度,真的要尊重, 使用13種以上的文字系統也無所謂,只是效率上我們本來就可能採擇一種語言文字作為 官方語言。但「使用華語作為官方語言」和「用漢字表記其他語言」是差很多的事情。 : 我可不這麼認為,當然是漢字囉,懂一套漢字,就可以吸收四國四千年的精粹,還能應付 : 將來的挑戰,別忘了,現在即使是歐美國人,人人想要從小學漢語文,(這不是我說的, : 投資專家羅傑斯60得女,要從小教她中文呢)英文或西文還比不上呢。 那麼使用拉丁文字也可以吸收上千年的傳統,不是嗎?我想這不是採擇文字系統時, 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至於中文熱,就算存在也是國力的推移,而非文字系統的本身 具有什麼優越性。 : 我同意,但我替你補充,日韓越也可以對到漢字,而且有不少發他們自己體系的音, : 可能有什麼和音,也有不同朝代傳字中國的唐、吳音。 日文的漢字使用方式和漢語系語言不盡相同,尤其是訓讀的部分。訓讀的用法,讓 漢字僅是一種表意系統,跟語言其實沒什麼大關聯,把訓讀字拆掉也無所謂。 : 我不知道你說的文言是哪個時代的文言,「坐好勢」、「中晝食飯」,看起來文言 : 味也十足,用國語念起來怪彆扭的,但它們是閩南語高頻率使用的白話。 我不認為在各時代文言系統裡面,您舉的兩個例會是常見的用法。況閩南語本來就保 留了許多比較古老的漢語詞彙用法,華語唸起來奇怪則是因為語言的變遷。當然,閩 南語也會變遷,很多用法和文言系統還是不同的。 : 我覺得你這說法有問題。韻文反而應該往往很多口語吧?我想不出來為了靈活調整句子, : 不用口語的要素,還能怎麼辦?,李白用「月不解飲」不就是口語?只是現代華語不太 : 能理解的口語。此外還有長恨歌:(略)「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 : 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如果用你所說的「文言」恐怕要改 : 寫成:「楊家之女熟,處深閨,無人識。天生麗,難自棄,一朝選於君側。迴首笑,生 : 百媚....」。 為了韻文創作的用法,當然有可能接近口語上的用法,但還是與當時的唐代口語不盡 相同,它畢竟是韻文,唐代的變文也許還接近口語些。您前舉李白之例,我所要表達 的是,它仍是韻文,而且是文言的韻文,放在現代的華語和閩南語裡面都是難以聽懂 而被理解的,它也不完全反映當時語言。 : 我所謂的祖語,就是指有語言間親屬關係,但是閩南語不等於唐朝官話,事實上學術研究 : 不是發現閩南語白話層還是上古層的延續,直接繼承自南朝的層次嗎? 就是因為如此,說成祖語就有點奇怪,它應該是帶有很多中古、近世漢語的成分,並非 以唐代漢語作為祖語,但我想這只是用語上的差別。 : : 形聲本就是基於語言,但是大多是基於很早的上古漢語,除非是中古的後起字 : 雖然如此,別忘了近代也發明了大量形聲字,如啤、鈽、氚、氘、銥等,各依不同漢語的 : 從偏旁的聲。 現代後起字多半為形聲,但缺點是辨義性差,去掉語言脈絡,說「鈽」沒人會直接 理解到這詞指的是一種元素。也還需要另外造字而非直接造新詞,造新詞雖然沒有 拼音文字的直接,至少省了一字,在辨義性上空間較大。從日語元素名即知。 然而以上跟我本來文章所討論的,是兩回事。總的來看,現代漢語變遷的方向,還 是朝向多音節詞、造新詞而非新字的方向。 : 要理解任何語文我想都需要學習吧?沒有人剛出生就可以吟詩作文。但如果後天習會閩南 : 語、客家話等南方漢語工具,對於古代離現代華語甚遠,但離閩客語較近的口語文書、詩 : 歌,要進行理解不是比較容易嗎? 語文當然要學習,我沒有否認這點,但是文言文其實已經脫離我們口語語言,可以獨立 另成系統。就算會了閩南語,也不必然會懂漢文,還是得經過漢字教育和漢文訓練, 既然這樣,為了這點理由去學閩南語類似的漢字其實沒有很必要,其實華語、日本語都 可以達到一樣的目的。我也可以說,全部把漢字拆掉學漢語諸語言,還可以發現漢語 各語言在語言學上的相近關係,如同歐洲諸語一般,這樣也是一種考量。 : : 敝人大概是文學造詣不佳,無法唸出上句「像在唱歌一樣」,也不像口語唸起來流暢 : : 光是「解飲」就不知道對應哪個口語詞?e7 lim1? : yes,「月既不解飲」=國語的「月亮又不能喝」,會唸的話,這兩句很像rap。 唸出來也不是口語啊。口語的話我會說「月娘也未曉lim1」。 補充:唐代音對應的是閩南語的文言音,上舉口語根本不是用文言音唸。 : : 「解」和「會」的中古音似乎很接近(若有誤解請指正),拿來通假似乎也不太意外。 : 未曉,此外未知誰通假誰? 在此修正一下,應該是「解」「會」都用來表達[會]這個助動詞。 : : 不是把祖先用的字忘光,而是從來就沒有標準化過。前近代的漢文都是文言文體系, : : 沒有貼近任何一個口語語言,自然閩南語也不會例外。而漢字的用法的確被北方漢語 : ~~~~~~~~~~~~~~~~~~~~~~~~~~~~ : 我覺得你這樣說有問題,清朝的老殘遊記、紅樓夢,明朝的西遊記等,都有大量的口語, : ,漢文是有大量語體文的,此外當然也可以發現,裏面的口語已經變遷。 我可能說的太決斷,的確有許多近代的語體文,可以觀察到口語不斷變遷的事實。但 我本來文章的意思是,文言文漢文是不可能貼近閩南語口語語言的。 : 這我不覺得有問題,國語裏面像什麼「馬達」、「歐巴喪」、「引擎」還不都是借音? : 但同時有正規術語「電動機」、「阿婆」、「內燃機」等 外來語用漢字表記是非常累贅的系統。幾個常用詞還好,如果太多就會很麻煩。 閩南語在標準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定很多種新用法,光這點就不比用拼音系統 還容易令人接受。同您下段所說,現在用的漢字也是華語常用字而已,閩南語 未必常用,反過來可能很多罕用字反而是常用的,這樣的情形在現實上,民眾 的接受度是不高的(雖然未必比接受拼音文字來得低)。 : 這我覺得就是教育要改善的,說是太罕,應該是說「國語」裡太罕,使得台語的常用字 : 被排擠成罕用字,例如足「女隋」(很漂亮),楚漢相爭時楚國就流行的字耶。 我的想法是: 與其去陷入適用漢字的困難,不如漢羅並用或是直接採用拼音系統還清楚些。 : 這是就視覺傳達角度而言。不能否認同樣一句話,字幕用漢字與用拼音,在螢幕上佔的顯 : 示空間不一樣,會使得目珠的移動距離不同,眼睛的疲勞程度也不同。此外字級太小,眼 : 睛通常比較不舒服。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自己國家做的電視劇有字幕,美國國內放的電視 : 劇儘量避免字幕除非是外語片。 我想這應該不是問題,西方各電視頻道充斥著拼音文字,應該很難有閱讀問題。反過來 漢語系文字也不是沒有閱讀問題(例如小學生看電視),這是習慣與學習使然。 日本電視節目也很少有字幕,字幕是給聽力上較不方便的人士使用的,台灣國內的電視 都設有字幕,其實主要是早期推廣「國語」所致。加上大家長久以來的習慣。 : 到香港抽香菸,聞到很香的花,在黃大仙廟上一柱香。我想並沒有跟北方漢語的口語一 : 樣。用國語唸「到香港食薰,聞到真芳的花,在黃大仙廟上一柱香。」別人一定覺得很奇 : 怪吧? 當然奇怪,因為用北方的華語來唸閩南語結構怎麼可能通順?但是您可以觀察到, 香港、香菸、很香的、一柱香都有脈絡來幫助辨義,因為語言是基於詞彙不是基於 漢字,閩南語是單詞上辨義性本來就較高,不是採用不同漢字的關係。 拆開漢字來看,hiong, hun, phang, hiunn 這四個詞差很多,所以辨義性高, 華語都作「ㄒㄧㄤ」,所以需要雙音節詞、或是文脈來幫助理解,僅此而已。 (其實香港本身就不可拆,所以應該不算在內才是;香菸其實也與香無關) : 這應該跟語言無關,跟文化有關,優的字本意就是藝人,許慎《說文解字》︰「俳, : 戲也。」「優,饒也,一曰倡也。」段玉裁注:「以其戲言之,謂之俳,以其音樂言之 : ,謂之倡,亦謂之優,其實一物也。」 : 春秋戰國時代的文獻紀錄就有各種「優」,比現代日本輸入回來的還豐富 這就是古代語言的反應啊,怎會無關?只是現代語言裡面沒有使用,我們用了其他 詞彙去表達[優]的意思。 : 這是用字本義的返祖,切不開也只不過是現代華語口語用雙字詞多,反失字本意了吧? 可以視作外來語了。老實說,跟返祖也沒啥關聯,而是逆輸入。我們是以詞彙為 單位來引進新詞,而不是單個漢字。 : 這就好像明明「幹」在國台語裏面明明都是是個很好的字,但是總有人會想歪。 如果幹已經成形,成為華語的一部分,那麼字辭典裡面就可以收入這個義項,甚至 不用考慮其本字問題。 : 不只上古漢語,歷史上有幾度,在胡漢混戰的時期,都可以看到SOV的紀錄,例如說羌語、 : 、朝鮮語、蒙古語等,例如:《元典章》「金銀是鈔的本有」,我把它代換:「金銀ha鈔 : no本de aru」就是假日文了。此外更發生SOV+SVO的大合體,例如水滸傳:「小人便是白虎 : 莊前戶孔亮的便是」。這些不能單單說是語言的變遷而是既有記載不同的語言,也有真的 : 漢語的變遷(受強勢外語影響)。 我想元代受到蒙古語影響有SOV,但上古漢語似乎不是外來影響所致。 : 1945後我相信,1945前,如果能掌握wo、he、ga、ka、ha、ni、no,這些介詞、助詞外加 : suru這個動詞幾個字的意思,應該不難理解公文上的意思 : http://sotokufu.sinica.edu.tw/images/00004064/000040640000003.jpg
: 第1項是「在銃砲彈藥管制法施行條例裡有規定的火藥..」(要學過才知道的動詞詞尾變 : 化很少見,幾乎都是用原形),漢字的部份只有銃,記得是民國以後(有誤的話請指正) : 才「忘記」這個字,改用槍。 戰前、戰後的日本語變遷應該沒那麼快速,何以前者可以懂而後者困難? 那些助詞、活用的送假名(okurigana)不懂的話,也就是不懂日本語這個語言的話, 根本就可以胡亂解釋看到的漢字,這樣不是真的理解,是猜測。 您舉的例子有很多問題,銃砲在現代華語裡面不常用,取締是和製漢語輸入漢語內 取扱更是完全沒輸入漢語的詞。而且該文書都是漢語詞彙居多,並非典型例, 反而接近漢文。如果是法律、著作就更難理解了。 老話一句,之所以[看懂]是用現有的漢語知識去推理,不是因為漢字讓我們懂日本語文。 (括號內為第四次修文所加) : 我認為還是要稍微學一點,認知特定「符號)的意思,還有動詞位置的改變,不會念,也能 : 理解1945年前的日文公文。 : 互相理解不難,也的確有人說漢文幾乎可以說可以脫離語言,純粹作視覺化的符號。 本來漢文就是很早期之後就脫離了語言,所以也無法反映語言。 然而純視覺化符號根本不能當作現代意義下的文字來使用,就算能夠也不實際。 -- 期中考症候群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33.77 ※ 編輯: Capko99 來自: 59.112.133.77 (04/16 00:17) ※ 編輯: Capko99 來自: 59.112.133.77 (04/16 00:23) ※ 編輯: Capko99 來自: 59.112.133.77 (04/16 00:27) ※ 編輯: Capko99 來自: 59.112.133.77 (04/16 00:30) ※ 編輯: Capko99 來自: 59.112.128.124 (04/16 06:43)

04/23 13:46, , 1F
取締是和語 不是和製漢語
04/23 13:46, 1F

04/24 22:34, , 2F
取締雖是和語 傳入漢語和韓語後實際上是和製漢語的類型
04/24 22:34, 2F
文章代碼(AID): #181DBre6 (TW-languag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81DBre6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