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口譯] 怎樣練口譯(聽力篇)

看板interpreter (口語翻譯)作者 (政翔)時間17年前 (2007/08/25 13:1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6 (看更多)
※ 引述《lovedenmark (邁向專業口筆譯員)》之銘言: : 最近跟幾位朋友聊到,當學生談到練口譯,第一關就是聽力的練習。 : 那聽力要怎麼練了 : 開車聽ICRT?聽英文歌曲??看英文影集???打開美國之音當背景音樂???? : 以上的練習,基本上都是可以增加聽力的程度,只是成效的問題? :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單字分為兩種1.active 以及2.passive. : Passive 泛指當妳聽到一個單字,妳覺得ㄝ..好熟喔,但是記不起來。 : Active 當然就是你一聽到就知道意思的單字。 : 聽力練習也分passive 跟 active : --------------------------------------------------------------------- : 當在練習聽力時,如果只是聽過就算了,或是只是把他當成看小說的背景音樂, : 這樣的練習就是屬於passive。 有沒有效? : 有~大概一年吧。 : 『舉手!舉手!那如果我專心聽過一次,一天聽個30分鐘,算是active嗎?』 : 抱歉,還只是passive。 : 因為妳只是聽過去,沒有將訊息吸收,讓大腦以為妳真正聽懂了。 : 舉個例子,妳看過了一集連續劇,別人問妳在演什麼,妳可以回答出劇情大綱。 : 但事當別人問妳,主角說了哪些台詞,妳可能就無法回答,因為妳只是看過去, : 並沒有真正吸收。 : 雖然妳花了很久的時間來練習,但事成效卻不是非常的好。 : --------------------------------------------------------------------- 謝謝L大的分享 但我個人認為在listening comprehension的部份 TESOL的角度是比較主流的 所以提出一些些所學和看法供參考 聽 說 讀 寫在定義上是四種language skills 其中聽 讀是"receptive skills"(接收技能) 說 寫是"productive skills"(產出技能) 廣為教學界所接受的silent period hypothesis(緘默期理論) 即是在描述,對同一個難度的語句來說, 學習者要receive,會比produce要容易得多 所以這兩類skills在同一個學習者身上會產生數年的斷層(緘默期) 而進一步論證在語言學習上,應先把重心放在receptive skills 不要急著強迫學習者produce一些不知所云的東西 關於passive和active兩種形容, 是以"能否運用在productive skills" 來進一步區別學習者認為自己"已經會了"的vocabulary之熟晰度 理論上來說,接收同一個passive word愈多次, 就愈有可能內化為active word而產出 所以對語言學習來說,這些skills至少是佔同等地位 沒有所謂receptive訓練是不好,productive訓練才好的說法 而一般所說的聽力訓練,重點應該在專注(concentration)和理解(comprehension). 如果沒有專注,大腦會刻意忽略,結果你聽到的只是嗡嗡聲 如果沒有理解,就像聽貓叫,聽一百年還是沒有辦法學會貓語 針對維持專注力,各位版友都知道有dictation可以用 張嘉倩老師也提過,如果沒有紙筆,shadowing也有不錯的效果 事實上,語言本來就是the more exposure, the better. 沒有一個native speaker需要擔心他現在使用的是哪一種skill 因為他們的exposure是我們的百倍千倍 而我們在exposure有限的情況下,才需要發展方法論,追求最有效率的學習 沒有誰對誰錯,因為大家都在往提升實力的路走,殊途同歸 謹和各位版友共勉 以上如有謬誤處尚請指正探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1.145
文章代碼(AID): #16pxjkXa (interpreter)
文章代碼(AID): #16pxjkXa (interpr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