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發音與字面不同的地名

看板TW-language (臺語板)作者 (The Enigma)時間19年前 (2005/09/07 01:51),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10 (看更多)
我特別指出這些字面發音與實質發音脫節的地名 是為了藉此映證:一個詞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有音,而不是因為有字 這些臺灣地名的聲音雖已傳頌數百年之久(容有音變,但意義未變) 但其字面的確立卻大多是1904年、1920年、甚至更晚近的事情了 在此之前,地名大多沒有固定的字面,多數人們甚至不知道字面 然而這完全不影響人們對於地名的認識 在不同語音系統的書寫下,同一個音義往往成為不同的字面 如果採取其中一套語音系統的書寫方式做為標準字面 那麼當其他語音系統再根據這個字面發音時,便與實質發音產生脫節 尤其是,字面本身總是與另一種意義產生連結 使得字面新義蒙蔽了承載於聲音中的原始意義 因此,「聽音辨義」才是追尋一個詞彙意義的本質方法 而那些在漢字堆裡「望文生義」的討論,總是誤入歧途 以下我便舉一個淺顯的地名例子,來說明上述概念 屏東縣的Sandeimon 清時根據閩南語,常寫作「山豬毛」(當然不是固定的,還有其他寫法) 從字面上來看,很容易便可對地名的意義做出解釋:當地盛產山豬毛吧 但戰後來臺的官僚,卻根據華語,寫作「三地盟」 不知道這個地名曾寫為山豬毛的人 仍可輕易從字面尋求解釋:這是由三個部落聯合起來的地方吧 有些人說不定還可以引經據典,「找出」這是哪三個部落喔 不過很不幸的,這個地名的意義與山豬毛或三地盟的字面意義都無關 因為那是一個排灣語地名 並不是在開玩笑,中華的傳統國學者經常幹這類事情 或許有人會說,排灣語畢竟不屬於漢語,才會造成這種情形 沒關係,漢語語音差異所造成的字面差異,案例真是汗牛充棟 任我隨手拈來,便以屏東縣的「高樹下」為例 這個地名的原始發音是用客家話 Hohlo人聽了聲音,用他們的語音系統書寫成「高士阿」 後來日本人採用前者,簡化為「高樹」 如果當年日本人採用的是後者,那麼現在這個地名就是「高士」了 國學者們看了說不定又要引發註釋癖好 他們可能會說:從前有位高人隱居到這裡,故稱高士 說不定還可以從古詩詞中「找出」這位高人是誰喔 如果有人還要辯稱,閩南語和客語可以算是不同的語言,才會造成這種情形 那麼我再舉一例,說明就算是閩南語內部的方言差異,都足以導致字面的不同 就舉大家耳熟能詳的「基隆」為例吧 這個地名的原始發音是漳音:Kelang,寫成「雞籠」,順理成章 可是後到的泉裔如果也寫成「雞籠」了,便得唸成Kuelang了 所以他們寫「圭籠」(Kelang),以保持正確的發音 這個寫法曾在以泉裔為主的臺北盛極一時 但目前已失傳,所以許多泉裔便照著「雞籠」字面說Kuelang 附帶一提,清末來臺的官僚也照著「雞籠」字面用官話發音 所以才會將其改為官話同音的「基隆」 但是那對Hohlo人來說是不同音的 幸虧Kelang這個聲音實在太有名氣了,並未失傳 所以現代人並未照著「基隆」的字面發音 換成其他小地名,字面發音多半是壓過原始發音了 而字面新義便也隨之而掩蓋原始意義 由此可見,地名提供良好範例說明:音在,義存,而字面多是後加的 所以臺灣的現代地名學,講究「聽音辨義」原則 若用更廣大的視野來看,任何詞彙意義的考究,何嘗不是如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62.60

220.137.188.121 09/07, , 1F
我都是唸Kuelang喔
220.137.188.121 09/07, 1F

218.34.140.130 09/07, , 2F
Kelang才是原音。
218.34.140.130 09/07, 2F
文章代碼(AID): #137TSdg5 (TW-language)
文章代碼(AID): #137TSdg5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