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教] 台語的'打' 數個說法有什不同

看板TW-language (臺語板)作者 (卡普可)時間17年前 (2008/04/18 01:0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24 (看更多)
※ 引述《mgdesigner (魔法設計師)》之銘言: 恕刪部分前文 : 但即便如此,有的印歐語是sov有的是svo,差異也不小,如果你認為這種差異不大可以套 : 到東亞來,那日韓語應該也可以說是漢語的一支? 可能是因為連續回覆造成文意上的斷裂。這部分我主要是在表達:漢字系統出現後, 至少在上古時代,這套文字背後代表的各語言是很類似的。加上使用漢字的民族, 通常是華夏集團成員或是一定程度已漢化。所以要說漢字兼容各語言,其實是容易 誤導的,因為書同文所兼容的語言本身就相對接近。 : 萬葉集不等於萬葉假名。 : 萬葉集也不是把漢字當拼音字母來用 無論日、韓、越,受到漢文化影響,自然會有使用漢文或輸入漢語詞的情形。 但這點可以說跟「漢字兼容該等語言」這件事不太相關,很明顯的,漢字如果要 表記日語、韓語、越語,就不免會被當成拼音字母來適應,這顯示出漢字是沒有 辦法或非常困難跨出(漢)語言的。 至於萬葉集,漢字處理的方式很多類,但是可以看到萬葉集裡和語詞占大多數, 與其說把和語詞彙對應特定漢字,不如說把訓讀的漢字也當成假名來使用(借訓) 您舉的例裡面的「常、月」就是,它們等於是變成訓讀音後當成假名使用,只是 有些場合「漢字」與「所要表達的語詞」相對應。 萬葉集裡面的古代語言,還是沒辦法完整用漢字表達,因此才有萬葉假名出現。 : 你錯了,這沒什麼過度引申,而是字本意非常的直接,不拐彎沒角。 我的確犯了錯誤,沒有仔細去查書。《說文》說的:「且,薦也。」 這裡的薦已經被當作祭祖的意思在講,所以不是取薦的本義,這是我的疏忽。 但後來我也查了相關書籍,很明顯地,像高鴻縉先生的《中國字例》裡面,還是認為: 「且」是祖廟的意思。甲骨文的且與宮室類的字(宀)很類似,但這字很快就被假借掉, 戰國時才加上示旁來區分本義和假借義,作「祖」。(且,子余切,又千也切) 到這邊為止都非常合理,根本不需要去和陽具扯在一起,像是郭沫若甚至李敖的陽具說, 其實缺乏文獻上的證據,卻訛傳已久,很多網路上的資料也採此說了。 說文有很多錯誤和時代的限制,隨著考古發現和後人考證我們可以去做修正,但是 也不能就隨便推敲穿鑿,下面是網路上找到比較合理的說法: http://img361.photo.163.com/hr0775/31757542/1153824130.jpg
(高先生與上面這種說法相反,他把「祖」視為本義,而「俎」反而是假借義。) 但是無論如何,不管且的本義是什麼,就算退一萬步,認為且字指的是陽具,「姐」字 也不可能是會意字,且還是聲符而不是意符。從詞彙上也非常難連結,殊難想像婦女 與陰莖的詞彙竟然會有同源關係?妹也是一樣,雖然語源待考,但也不可能把「沒有」 的意思和稱謂結合,妹的本義應該就是妹妹,詩經上就有例,當少女解只出現在周易, 有可能是引申義(語源上也比較合理)。 如果依照您的說法,苴、組、阻、詛等「從且聲」的字都與陽具有關連? : 問題是我原文並沒有說「人文、水文、文學是在絲織品之前就被發明」,只是我陳述的次 : 序不同,這何算本末倒置? 原文重現,您說: : 舉了例子,表示某種規律或者說"texture",先秦只有一個字「文」,人活動的 : 規律是人文、水的規律是水文、動物身上的規律是花「文」,是後來才會意出 : 新字「紋」,表示絲織品的圖案規律。 重點不是在人文、水文在絲織品之前或之後發明,而是[紋]是具體義,[人文]等等的 詞彙是抽象義,紋不是後來才會意出來,是為了承擔本義[紋路]而分化出的形聲字。 您原文明顯的誤會了「紋」這個字出現的過程,跟陳述的順序無關。 : 那我也希望你確定,我說「且」是陽具,是引申還是字本意,希望你翻翻甲骨文研究的書 我認為「且」象祖廟,音組,後來假借成其他意思,要表達[祖]這個詞就分化出「祖」 這個字來承擔。 : 我不否認這個字是轉注假借,但請注意,轉注假借是用字法,根本不是「造」字法。造字 : 法只有四種,其中兩種是組字法,也就是形聲、會意。 這跟用字法還是造字法沒有關係。紋就是形聲字,從來就不存在假借的問題,就算有, 這種假借也是和本字有語源關係的。另外,您舉的例子(「又」)並沒有錯。 : 娶這樣有組出新字,那一定是形聲會意,六書沒有「引申」字。 您還是誤會了,[取]和[娶]這兩個詞具有本義和引申義的關係,本來都用「取」這個字 來書寫,可是取字義項可能太多,或是娶這概念已經離「拿取」很遠了,所以造出「娶」 這個從女取聲的形聲字來承擔[娶]的意思。以上跳脫漢字來看待就會非常清晰。 如果「有語源關係的形聲字」是您所謂的形聲會意,那麼六書這種歸納(六書從來就不是 造字法)會變得非常詭譎。例如:亭和停,前者是建築,後者是動詞,這兩個字所表示的 詞彙具有語源上關係,我們可以說亭本身就有[停駐的地方]的意思,所以和「停」這個 從亭得聲的字讀音相近是很合理的。但絕不能倒果為因,說因為人要在亭裡停下來休息, 所以停這個字從人從亭,這是謬誤的。 : 如果研究漢字只看音不看形、義,仍然會對漢字有很多誤解。 漢字是文字,文字基本上不會脫離語言,否則會很難有效傳達。每個漢字的形音義, 都是人為去賦予的(跟拼音文字的每個單詞一樣),漢字對應到的是語言裡的詞彙, 是詞彙決定了漢字的意思和讀音。 您前幾篇的說法,有個非常不妥的方式,就是用漢字去決定語言裡的詞彙,而這樣是 非常不自然的,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會產生誤解。 : : 能討論的,是漢字處理方式的特色。外族所利用的漢字,要嘛就是直接使用脫離語言 : : 的漢文,要嘛學漢字結構自創文字,要嘛當成拼音系統,這根本不兼容多語族。 : 你說的是自己的主見,你不能否認當時有相異的語族用漢字作記述的工具。 我原文裡的話就可以回答您的說法。相異的語族用漢字來記述,不出我原文所提的那 三種用法,而第一種用法(漢文)不能表達、反映該語族的語言,故不兼容多語族。 後兩種用法早就不使用漢字或把漢字當成有意義的文字,這樣子能說兼容多語族嗎? : 我原文只有說「政府公文」,至少目前現況就是很好的作法,不才我打過些許政府公文, : 上面確實就是一種「文言文」,台灣的政府文書早就被可怕的文言文統一了。 政府公文或法條用的是很制式的文言,其實多少也參雜了現代用法。把公文或法律條文、 判決白話文化是很多人努力的目標,文字是拿來溝通的,不是拿來表達國家官方的嚴謹 或是高深,要普通人民先經過國文課的文言教育(不論是何種語言的使用者)才能懂這些 有可能侵害到人民權益的文字,這樣子的統一官方文書,是好的語言文字政策嗎? : 四庫全書經、史、子、集這部重要的超級大百科,你要全部拉丁化嗎?還是你是說羅馬的 : 文獻?羅馬的歷史還沒有東亞久呢。 我原意是想表達,文字系統的採擇不應該把背後的文化傳承放在首要,人才是文化的 主體,去比較東西方文化優劣、長短沒有意義,拉丁文字的普及性和易學程度才是 實際上比較需要去考量的吧?當然,人民的接受度也需要一併斟酌。 : 「坐好勢」、「中晝食飯」這是南朝的語體,對閩南人而言理論上應該是很熟悉。但對 : 華語使用者,也幾乎是文言。有時候我們口中的文言,不少其實指的是前朝的語體。可悲 : 的是往往該語族的後裔卻把祖先留下的紀錄當作是蠻族寫的文言文。 就算某些用法與南朝時期的口語有所關連,現代的閩南語也早就不等於南朝的任何一種 語言了,這是語言自然的變遷。漢字會影響我們對詞語判斷,其實音韻上已經變化了, 只是語法上還保留著,但我們不能因此說那些文言文紀錄著閩南語白話。文言文還是跟 現代口語脫節。 : 我覺得這跟我基礎教育所學的差太多,樂府、詩歌反而應該是最接近語體文的創作,至今 : 亦同,韻文之所以是韻文,是在聲韻上做了特別的考量,關於「懂」,我覺得如果說楚辭 : 漢賦需要注釋才看得懂我還相信,唐詩宋詞,不論國台語會難以「聽懂」,那我很佩服了 就是因為是韻文,所以再怎樣接近口語用法,還是不等同於口語形式。唐詩宋詞裡面, 尤其是格律嚴的唐詩,隨便唸幾首(華語或鶴佬語)給沒有文言基礎的小學生聽,即使 他們的會話能力已經很完整,還是不太可能完全聽懂那些詩詞。但台灣的小學教育多半 都有詩詞理解的訓練,所以這點常常會被忽略掉。 : 念出來當然是口語,你自己都說過口語會變遷,搞不好那時的閩南語就是這樣。常用的否 : 定詞從南朝的「未」變遷到「不」 : 唐代音也不是全國統一,如果全國統一,現代閩南語的口語層不會有那麼多南朝層次。進 : 一步怎知李白不會南音,李白雖然出身隴西,可是在江南待了很久。 這真的包含太多臆測。李白會什麼語音或是當時閩南語(?)是怎樣根本就不重要。 文言文的詩詞建立在漢文的獨特系統之上,根本就無法對應口語的現代閩南語,如果語言 變遷讓未變成不,那麼現代閩南語裡面就不該有口語的「未」才是。閩南語是現代語言, 在中古以前根本連閩南語都沒出現。 : 我的本意是,文言文跟語體文的模糊分界,在方言研究有越來越多的成果,當發現不少本 : 以為是文言文的,其實是文法、用字殊異於今日華文,反而是方言的語體文,包含閩南文 : 。例如「論語、世說新語」這兩個語,你說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論語等紀錄的是上古漢語,當時來看當然是白話文(紀錄著語言)。然而從現在的角度, 論語對我們來說就是文言文,因為她跟現代語言脫節。其實後來這個系統就一直維持 下去,即使從漢代之後口語產生變化,文書卻沒有隨著大幅度變動,導致這種文白分離 現象,一直到白話文出現後才漸漸言文一致。 : 所以你的方向是記述台語,能寫下來就好了。 : 我關注的是把資訊做有效率的傳達,立場不同。 我同意,但何種方式才是「資訊的有效率傳達」,這點可以做更多討論。 : 這當然是問題,字幕就事論事,拼音文字的表意效率低。你這樣回答是顧左右而言他。 您指出拼音文字表意效率低,如果就同樣篇幅所容納的資訊量,漢字的確多於拼音文字, 因為漢字要求使用者先記憶大量的字形。而拼音文字的詞彙沒有這樣做。 如果是就拼音文字的閱讀速度,尤其在字幕處理時的情形來看,其實拼音文字並沒有 真的比較低落,甚至在學習階段還比較快,我們看拼音文字,還是一整個詞去看的, 跟看漢字差不多,只是漢字的字形熟悉後方便辨識,但這需要先熟練。 : 好,將來如果要推廣漢羅的話,大家學台語,不需要字幕嗎? 推廣閩南語需不需要字幕不是我的原意。依現在華語在台灣的普及程度,全部拿掉 字幕也是無所謂的,台灣的觀眾有點太習慣於字幕了,其實像新聞等節目只要幾個 標題即可,採訪的對話也不用完全打出來。 : 漢字,薰、香、芳差那麼多,當然是用「不同字」表達細分的不同香意。 這些所謂不同字,其實是不同的音節,也就是不同的詞彙,詞彙才能區別語義, 而不是用漢字。華語對應那些詞彙也是用不同的詞,「香菸」「(線)香」「(很)香」 這是語言上的差異,拆掉漢字也是看得出來的。漢字本身沒有多大作用。 : 何謂外來?何不謂外來?匈奴是不是外來?通古斯語族、阿爾泰語族是不是外來? 討論漢語族,其他語族當然是「外來」。語族和其他領域的民族概念是不一致的。 更何況上古漢語與不同語族接觸的比較少。 : 因為很簡單1945年是日本文字政策的重大分水嶺。1945年以前政府正式文書重表意。45年 : 後改重拼音。 戰前和戰後的日本語變化沒有那麼大,那些文書只是漢字數量,還有假名用法的不同, 戰前日文只是比較好讓漢語使用者猜測,不會因為這樣讓漢語使用者理解日文文書。 廣義來說,戰前或戰後日文,對於不懂日本語文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的。 : : 然而純視覺化符號根本不能當作現代意義下的文字來使用,就算能夠也不實際。 : 非常同意,所以我認為漢字還是最好的表意視覺文字,例如我們在這邊打BBS,閩南語要做 : 的,應該是取回自己的失字,進行統一,也得有好的拼音符號,最好是閩南語注音符號 : ,直接承續國語的注音符號,對小朋友負擔最小,大人也最好學(你不能否認很多社會人 : 士看了26個字母就舉白旗投降,但至少都應該國小有畢業,還會ㄅㄆㄇ),然後國文課正 : 式把閩南語當成學習輔助工具,以最接近上古漢語的白話層,去輔助理解南朝以前的語體 : 文。閩南語的文言層,幫助學習唐朝的韻文。 如果要講可以講一大堆,不過簡而言之,漢字其實並不是表意視覺文字。 要說漢字表意嗎?那麼其實拼音文字也是表意,因為我們都設定了詞(word)的意思。 拼音文字就只表音嗎?其實漢字也表音,因為我們也設定了漢字的唸法。 從表音或表意來看,漢字和拼音文字運作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每個詞彙的字形上, 漢字是方塊字,拼音採用字母。舉個簡單的例: [河川/river]這個意思,漢字系統用「河」,英文拼音系統用"river"來表達, 「河」這個字形承載了河川的意思和讀音,river亦同,我們在閱讀這兩個詞彙的方式 是差不多的。差別在於河是從水可聲,我們要去記憶它的字形,或許剛開始學習用 三點水加上可(還有讀音)來記憶,但後來就直接把河視為一個整體了。River則是記住 了r-i-v-e-r的拼字,但後來也看作一整個詞,拼音系統用的是有限的字母。 故此我們在這邊看BBS的文章時,是把文字跟語言作對應來理解,漢字是拆成詞彙來 閱讀的,不是一個一個字來看(那樣是不可能的)。 漢字和拼音的採擇是可以討論的,但漢字絕對沒有比較優越,它並沒有很多人常常 想像的,有很神奇的「視覺表意性」。如果真的有,那拼音文字也有。 反過來說,漢字要求使用者去記憶大量的基本字,然後才從幾千字裡去組合詞彙, 比起拼音文字用字母直接組詞,漢字系統顯得笨重許多。當然這樣不是沒有優點, 例如節省字元空間(但要先造字),某些情況下較好辨識,可以直書等等。 至於注音符號問題,我想這只是大家的接受度和習慣,如果以這些作為首要考量, 那麼要閩南語採用漢字和注音符號系統是很合理的。然而找回本字不是一件很簡 單的事情,我想就不用贅述,但漢字並不是為現代語言設計的,華語也是經過了 文字的標準化才能被書寫,在這部分,採用拼音文字也許會稍微輕鬆些。 另外,閩南語是現代語言,它並不接近上古漢語,反而還差蠻多的,文言系統的 理解也未必須要透過閩南語(或客家語)。而且在語言政策上,這好像稍嫌失衡, 畢竟,我們要為了學習唐代韻文而令閩南語採用漢字系統的書寫嗎? : 這一串我回到此,要打這一串,還要查好多東西太累了,以後不回了。但我澄清,姐、妹 : 那一段絕對不是個人唬爛,也不是污衊女性,只不過父權社會的風俗在漢字裏面留下了烙 : 印。 我想互相討論是很有收穫的,我自己也學到了很多。 最後在小小辯駁一下,根據我的認知,姐、妹二字的聲符是不可能帶有意義的。 說娼、妓二字的聲符有語義關連還合理一些(參考倡、伎 & 唱、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37.152
文章代碼(AID): #181uDHmw (TW-languag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81uDHmw (TW-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