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科學中文化

看板Biology (生物學)作者時間23年前 (2002/02/28 13:4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8 (看更多)
※ 引述《SSE001@kkcity.com.tw (小希)》之銘言: (恕刪) > 個人覺得這也不太能說是「科普化」,因為學術研究也未必 > 就一定要用英文吧?......^^ 事實是:目前 學、術、研、究、一、定、要、用、英、文、 做學術的基本要求是要知道目前大家做到哪裡了, 即使劃地自限只看和自己的計畫絕對相關的期刊, 都要每天看幾個鐘頭,天天看喔,沒有週休二日或半日的, 那麼多的期刊要翻譯的話,需要多少翻譯人才? 而且看得懂學術期刊的人做自己的研究都忙得天昏地暗, 哪有空去翻譯給別人看? 專業翻譯者沒有足夠的學術訓練去瞭解學術期刊(對大部分的學科而言)。 看不懂英文期刊的人, 連做研究助理的資格都沒有, 雖然也許可以成為很好的技術員,按者寫好的指示可以做得很好, 但是那樣不叫做研究,研究最重要的是創造性, 跟不上期刊的話,閉門造車想出來的絕妙主意可能已經被做完發表了。 這不只是中文的問題, 法國人對他們的法語驕傲得很, 法語也曾經是數學的官方語言, 大概十年前左右吧, 有個很重要、盛大的數學學術會議在法國舉行, 法國人很自我地把法語和英語並列為正式會議語言, 有些法國人選擇用法語演講, 結果會還沒開完,大會就要求原來選擇法語演講的改為英語, 因為每當有法語演講時,幾乎所有的聽眾都逃走了, 留下來聽鴨子聽雷的法語演講還不如到場外討論有收穫。 雖然有些法國人講的英文很蹩腳, 總比聽不懂的法語好接受。 做科學家一定要能夠用英文寫出咬文嚼字的科學論文, 不然誰會知道有你這號人物? 參加學術研討會當然要聽得懂英文演講,不然就不必去了。 還要能夠用英文演講,發音不是很重要, 只要你的東西夠好,人家自然會努力去聽懂。 結論是:在大家的有生之年 科、學、不、可、能、中、文、化。 當然幾百年後如果最好的科學都是在講中文的地方做的, 那時候自然而然科學就中文化了。 中文化不是靠翻譯而是靠科學實力和科學成就。 那麼英文不好的人就該放棄作科學家的理想嗎? 絕、對、不、必、 進了大學之後,靠著對科學的興趣,努力念懂原文書, 一般有努力過的同學到了大三以後,讀原文書就不會有問題了。 如何努力念懂原文書呢? 一、 去上課,先聽一遍,比較知道內容是什麼、重點在哪裡。 二、 把課本從頭到尾逐字讀完。 三、 查出所有的生字,不要寫在書上,每一次不認得都再查一次。 看懂英文期刊和英文程度的關係不如和科學程度的關係密切。 課本、期刊讀多了, 自然寫起相關的論文也就不是不可能了,雖然可能還是很痛苦。 科普中文化是另一回事, 而且也是值得鼓勵和期許的。 翻譯的教科書一般來講都是災難, 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但是幾乎都有錯, 因為幾乎沒有科學家會去做這件事, 翻譯者自己對題材並不能完全掌握, 要不出錯等太陽從西邊出來吧。 直接用中文寫的教科書則是另外一回事, 我很尊敬那些學者願意花時間寫對學術地位沒有幫助的教科書。 可是這種奉獻的人畢竟少, 所以大家還是努力念原文書吧! 就算有中文寫的(不是翻譯本)的教科書可讀, 之後還是得找一本原文書念, 不然以後念更其他書或期刊就難過了。 -- ※ Origin: 楓橋驛站<bbs.cs.nthu.edu.tw> ◆ From: mx.nthu.edu.tw
文章代碼(AID): #yVSAp00 (Biology)
文章代碼(AID): #yVSAp00 (Biology)